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第1章全面考察了几丁质酶在所有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70个血清型的不同菌株中的分布,采用比色法完成了不同菌株几丁质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检测的70个菌株中,有38株在pH7.0的诱导培养液中表现出几丁质酶活性,其中17株在pH10.0条件下仍有酶活。这说明该酶在苏云金杆菌中普遍存在,但与几丁质酶高活性菌株沙雷氏菌(Serretia marcescens)菌株相比,大多数菌株的酶活性较低。对两株几丁质酶活性较高的Bt菌株T04A001和T13003的产酶特性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菌株均在pH7.0时产酶量最大,分别为355 U/ml和314U/ml,无论是在酸性还是碱性诱导条件下酶产量均明显降低。以甜菜夜蛾(Spodoplera exigua)初孵幼虫为对象的生物测定表明,两菌株的诱导培养液均对苏云金杆菌菌株DL5789有明显的增效活性,增效效果分别为2.35倍和1.52倍,说明苏云金杆菌的几丁质酶同样有助于提高杀虫效果。对几株产酶菌进行PCR检测,证明其基因组中存在几丁质酶基因。部分菌株所产生的几丁质酶的SDS-PAGE与Western blotting表明,这些菌株所产生的几丁质酶分子量约为61KD,与Ha sNPV的几丁质酶有较高的同源性,推测他们可能同属于ChiA家族。 本文第2章在筛选对高毒Bt菌株具有增效活性的蜡状芽孢杆菌(B. cereus)和产几丁质酶的Bt菌株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增效菌株与高毒菌株的混合发酵技术,使其增效效果得到明显提高。通过筛选和混合发酵,发现蜡状芽孢杆菌菌株Ym2102与苏云金杆菌菌株DL5789混合发酵的增效效果最好,其发酵液对甜菜夜蛾初孵幼虫的LC50仅为0.218μL/g,而DL5789单独发酵的发酵液对甜菜夜蛾初孵幼虫的LC50高达1.047μL/g,增效效果为4.81倍;DL5789单独发酵的发酵液对甜菜夜蛾二龄幼虫和三龄幼虫的毒性很低,分别为2.151μL/g和4.115μL/g,而混合发酵液的对他们的毒效分别为0.387μL/g和0.743μL/g。不仅如此,混合发酵后制剂的稳定性也明显得到改善,克服了DL5789发酵液毒效不稳定、不易长期保存的缺点。混合发酵后制剂对棉铃虫(Heliothis amigera)初孵幼虫也有明显的增效效果,说明混合发酵对不同虫种都有增效作用。对混合发酵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混合发酵的细菌的生长情况、pH变化以及毒力变化 中国仆学写硕士研究生牛业论文 儿株芽地杆菌对杀虫苏云金仟菌菌株的增效什用研穷都有别于DL5789单独发酵。YmZ102与其仙Rt菌株的混合发酵结果表明,混合发酵增效途径是广泛存在的。对混合发酵机理的初步探讨表明,菌数的增加可能是导致毒力提高的主要因素;YmZ102的发酵上清液对DL5789发酵液的毒力提高起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机理还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