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报道的议程建构与框架研究——以PM2.5报道为例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zi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之一,为中国主流媒体争夺国际话语权赋予了新的内涵。  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的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引起了中外媒体广泛关注。雾霾的元凶就是PM2.5。本文以《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和境外媒体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PM2.5的议程建构开展系统的定量研究和框架分析,着重研究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在PM2.5的议程建构过程中,我国党报、商业报纸和境外媒体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第二,我国党报、商业报纸和境外媒体对PM2.5报道的新闻框架有何差异?  研究发现,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并不是PM2.5报道议程的唯一设置者,外国政府、境外媒体、我国传统媒体、社交网络媒体和我国政府共同建构了这一议程,他们之间还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对于PM2.5议题建构乏力。而《南方都市报》在议程的建构、议题的选择,报道的高峰等方面,都与境外媒体产生共鸣。《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议题浮现期失声,后期加大了报道力度,报道议题开始多元化,努力塑造负责任的政府形象,但其议题设置并未引起境外媒体和《南方都市报》等我国商业媒体的共鸣。相反,面对境外媒体和《南方都市报》的指责,《人民日报》匆忙回应,反倒被设置成了议题。  从报道框架来看,中外媒体大都把这一环境议题归为政治框架,但报道角度有所区别。《人民日报》把 PM2.5问题视为一个发展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污染的治理,节能减排,使用清洁能源等发展的手段解决。《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框架将 PM2.5问题视为一场危机,政府试图隐瞒信息,弄虚作假,不可信任。解决的办法是去除政府干预,实行完全的市场化、私有化。境外媒体把 PM2.5问题归结为我国的政治体制问题,认为症结在于一党专政,是由于政党对资源的控制导致了雾霾问题的失控,解决方法是改变现行体制。  随着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议题。中国传统主流媒体在面对境外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双重冲击下,一方面要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提高议程建构能力和框架能力,为中国争夺国际传播话语权。
其他文献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给我国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传统报业在内部激烈的竞争和外部新媒体的挤压下重新洗牌、调整、重组和转
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公民法制观念以及新闻活动的自由度和独立性的增强,近年来因新闻侵权出现的新闻官司迅速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新闻诉讼的增多不能简单的断之为好坏,但是近年来新闻诉讼官司呈现数量剧增、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第五次新闻诉讼时代已经来到,在当前我国尚未出台一部完整的、操作性强的新闻法的前提条件下,依靠正式的司法程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多变的新闻纠纷解决的需要,而一种建立在法
本文尝试以媒介生产的社会学的方法取向,描述和分析从1983年试刊至2001年期间《南方周末》新闻生产的过程及其特点。研究认为,以1996年《南方周末》的第二次扩版作为分界,《南方
期刊
《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终刊于1948年,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寿命最长的一份综合性期刊,在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东方杂志》经历了清朝末年、
随着社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博物馆新闻宣传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博物馆已经成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阵地,也成为中国传播政治思想、弘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