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2a野外调查、搭棚饲养观察和室内饲养,进一步掌握萧氏松茎象在福建闽西北地区的生物学特性。该虫在福建闽西北地区2a发生1代,以幼虫和成虫越冬。越冬成虫3月中旬出孔活动,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中旬卵开始孵化,当年12月上旬幼虫越冬,至翌年3月中旬越冬幼虫出蛰,8月中旬开始化蛹,9月中旬开始羽化并在蛹室内或土壤中越冬。首次在林间发现成虫在交配高峰期有聚集习性,聚集地点常位于枯枝落叶之下。成虫有明显向上爬的习性,易附着在其他物品上被传带。经测定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最高为-4.39℃,最低为-16.50℃,平均值为-9.71℃,表明其能忍受较低的温度,其地理分布北界在北纬30°附近。 利用聚集度指标法和Iwao等方法对萧氏松茎象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在林间呈聚集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得出幼虫林间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1.0528/M—0.1326)/D2。对萧氏松茎象发生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表明:有虫株率与胸径之间有极显著相关性,拟合的回归模型为:y=—0.029x2+0.2608x—0.0549;有虫株率与树高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有虫株率与植被盖度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拟合的回归模型为:y=0.2717Ln(x)+1.2499;紫色土上生长马尾松林很少发现萧氏松茎象的危害;有虫株率与郁闭度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拟合的回归模型为:v=0.4916x-0.0732;海拔与萧氏松茎象的种群密度的相关性不显著;西南坡上萧氏松茎象发生较轻,而北坡的萧氏松茎象发生较重;中下坡的马尾松受害要明显重于上坡;40a生以下的马尾松与树龄相关系数为0.92,达到极显著水平。 试验表明,于成虫出孔高峰期在林间设置新鲜伐桩可诱捕到萧氏松茎象成虫,能有效降低虫口密度;根部施药法的效果明显优于注干法,以氧化乐果的防治效果最佳,其有效防治效果达66.1%;林地清杂可起到一定的预防萧氏松茎象发生的作用,并且以萧氏松茎象成虫出孔高峰期进行处理的效果要好于产卵高峰期进行处理的效果;室内毒力测定表明,成虫接种感染绿僵菌菌株J0410d后的LC50为1.2×106~2.3×106/ml,15d后的LC50为4.6×104/ml~1.0×105/ml;求得剂量浓度为106/ml和107/ml下的时间效应指标值LT50分别为10.7d和8.0d;表明该菌株对萧氏松茎象成虫具有了较强的致病力,其对萧氏松茎象成虫种群控制的潜能值得进一步研究,试验结果采用了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进行分析,准确地体现了时间与剂量效应的完整统一性,因而使时间和剂量效应的估量更加科学合理。野外施放白僵菌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施用菌粉防治成虫的效果为50.6%,燃放粉炮防治成虫的效果为21%,施用菌粉较燃放粉炮的防治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