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吸收温室气体进行固碳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全球每年造林约450万hm2,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工造林成绩最显著的国家,扩大人工造林面积能够提高森林碳汇能力。本文以江西省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获取地上植被各组分生物量、土壤碳含量等数据,结合江西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分析了江西省人工林固碳特征及其对碳汇的贡献。主要结果如下:(1)江西省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是220.31t/hm2,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是114.04t/hm2,湿地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是93.89t/hm2,三者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三种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主要集中土壤层和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枯落物与枯死木层占生态系统比例之和不超过10%。其中,乔木层地上部分碳储主要集中在树干器官,林下植被层的碳储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枯落物与枯死物层碳储主要集中在凋落物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表层土壤(0-10cm)有机碳含量最高。(2)江西省人工林的碳储量为8.76×108t,其中杉木人工林碳储量最大(5.92×108t),马尾松人工林碳储量次之(2.20×108t),湿地松人工林碳储量最小(0.64×108t)。各林分类型碳储量主要集中在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三个龄组,过熟林和成熟林所占比例之和不超过10%。碳储量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3)江西省杉木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乔木层固碳速率依次为1.90Mg·hm-2·a-1,2.02Mg·hm-2·a-1,2.04Mg·hm-2·a-1,且三者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固碳速率随龄组的增大而变大,而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的乔木层固碳速率的变化规律一致,呈现“M”型走势。赣北、赣中、赣南人工林乔木层固碳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江西省人工林理论最大固碳潜力值为15.31t﹒hm-2,经济价值高达217亿元。(4)随林龄的增加,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先增加后减小。林分密度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没有影响。针阔混交林碳密度显著高于纯林碳密度(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