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三种典型人工林固碳现状及其潜力

来源 :江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hunyi1987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吸收温室气体进行固碳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全球每年造林约450万hm2,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工造林成绩最显著的国家,扩大人工造林面积能够提高森林碳汇能力。本文以江西省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获取地上植被各组分生物量、土壤碳含量等数据,结合江西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分析了江西省人工林固碳特征及其对碳汇的贡献。主要结果如下:(1)江西省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是220.31t/hm2,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是114.04t/hm2,湿地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是93.89t/hm2,三者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三种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主要集中土壤层和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枯落物与枯死木层占生态系统比例之和不超过10%。其中,乔木层地上部分碳储主要集中在树干器官,林下植被层的碳储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枯落物与枯死物层碳储主要集中在凋落物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表层土壤(0-10cm)有机碳含量最高。(2)江西省人工林的碳储量为8.76×108t,其中杉木人工林碳储量最大(5.92×108t),马尾松人工林碳储量次之(2.20×108t),湿地松人工林碳储量最小(0.64×108t)。各林分类型碳储量主要集中在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三个龄组,过熟林和成熟林所占比例之和不超过10%。碳储量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3)江西省杉木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乔木层固碳速率依次为1.90Mg·hm-2·a-1,2.02Mg·hm-2·a-1,2.04Mg·hm-2·a-1,且三者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固碳速率随龄组的增大而变大,而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的乔木层固碳速率的变化规律一致,呈现“M”型走势。赣北、赣中、赣南人工林乔木层固碳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江西省人工林理论最大固碳潜力值为15.31t﹒hm-2,经济价值高达217亿元。(4)随林龄的增加,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先增加后减小。林分密度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没有影响。针阔混交林碳密度显著高于纯林碳密度(P<0.01)。
其他文献
本文以黄蒿(Artemisia scoparia)和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tan)为砧木,以切花菊‘神马’(Chrysanthemum×grandiflorum’Jinba’)顶梢为接穗,比较研究嫁接与扦插母株的插穗
“闪”:用极短的时间去外地有目的地看鸟    在大部分平时要上班上学的“鸟人”中, “闪”不失为种有效率的看鸟方法。若得知哪里哪里出现了什么好鸟,距离不远,诱惑又足够大,那就总会有少至一个、多至一小群“鸟人”们利用双休日扑过去,看到目标后心满意足地回来。甚至周五晚走,周一早上直接从火车站奔去上班的也大有人在。  2008年11月初,因为连续外出了几个周末,很长时间没有好好地睡个懒觉,原本打算8日
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北方的三北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结构与功能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的区域,这决定了其
通过数据的收集和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和大田广域市城区行道树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两个城市行道树树种多样性的不足,仅少数几个树种占据了行道树总量的绝大比例;两个城市行道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