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叶色变化的生理机制及其氮素调控研究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snowsk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氮素是植株生长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叶色诊断是进行合理施肥的重要调控手段之一。氮素是影响叶色变化的最重要的营养元素,而氮素调控叶色变化的生理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本实验在2005-2007年三年在水培的条件下开展,采用两个供试水稻品种:粳稻豫粳6号和籼稻两优培九。设置四个不同氮素浓度处理,分别为:生育期无添加氮素的处理,生育期一直维持40mg/L氮素浓度和维持80 mg/L氮素浓度的处理,生育期氮素浓度持续变化的处理。研究了水稻地上部冠层叶色黑黄变化的规律及根系氮素吸收与叶色值之间的关系,叶色黑黄变化
其他文献
为了挖掘广西的甘蔗生物固氮资源,分离筛选内生固氮菌株并探讨不同氮水平对甘蔗生物固氮的影响,本研究以Q124、Co281、B8等甘蔗品种为材料,从中分离得到21个具有乙炔还原活性的菌株。对部分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测定、16S rRNA基因和nifH固氮基因克隆鉴定,同时研究了不同氮水平(0N、1/2 N)对甘蔗品种B8和ROC22体内固氮酶活性、植物活性物质多糖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菌株进行
多倍化是植物进化中的自然现象,在被子植物中,约70%的开花植物在进化史上都发生过一次或多次多倍化事件。多倍化的直接效应是导致基因组发生部分或全部的重复,而这种基因组的成倍变化必然对基因的RNA的表达量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蛋白的表达,最终影响整个植株功能和性状的表达。本研究以四川农业大学双胚苗水稻SARⅡ-628群体中自然发生的同源单倍体、二倍体及三倍体为研究材料,根据彭海等的基因芯片的结果,
水稻的生育期、产量和粒型性状都是典型的数量性状,利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对其进行改良,效率较低,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育种途径。要实现MAS在育种中的应用,首先就要获得主效QTL。目前的绝大部分研究只是在单一环境下针对少数几个性状进行相关QTL的检测,缺乏环境稳定性分析和对控制多种性状的重要染色体区间的检测,难以发掘出对环境钝感的QTL和重要染色体区间。本研究利用热研2号(粳稻)和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重要品质、抗性和农艺性状的QTL定位是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溧水中子黄豆(P_1)×南农493-1(P_2)杂交得到样本容量为244的F_2群体及其衍生的F_(2∶3)家系群体为材料,基于F_2群体具有多态性的136对SSR分子标记信息,应用Joinmap 3.0作图软件进行连锁分析,得到一张包含66个分子标记和21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考察的重要性状包括F_2群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