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外射频热凝毁损灶体积的相关性分析及近红外光学参数的应用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qq11qq11qq11qq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选用临床常用毁损温度、时间,建立大量体内外体积毁损模型,通过对体内外毁损模型体积的统计分析,建立毁损体积与时间、温度的回归方程,同时使用近红外光谱系统(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微探头,观察记录毁损过程中的光学参数μs’变化情况,探讨μs’与射频毁损灶体积的相关性,为NIRS对射频毁损手术实时监控的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体外射频毁损模型利用新鲜蛋清在预置温度(45℃,60℃,65℃,70℃,75℃,80℃,85℃,90℃)和时间(30s,60s,90s,120s)下制造,共32组,每组建立体积模型100个(45℃除外)。体内实验将192只SD成年正常大鼠按体外分组方式随机分成32组,每组6只,每只大鼠建立一个体内毁损灶体积模型。体外模型用游标卡尺测量毁损灶的最大直径、高,体内模型通过病理检测及MRI确定毁损灶最大直径、高,用椭球形体积公式计算体积。使用NIRS微探头在毁损过程中进行在体实时监测,采集脑组织光学参数(μs’)的变化情况;术后利用光镜及电镜观察毁损灶的病理变化。   结果:相同毁损条件下,体内外获得的毁损灶体积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体内外射频毁损灶体积,均随时间温度变化出现规律性变化。光学参数μs’随毁损条件的不同亦出现规律性变化。光镜、电镜观察大鼠射频毁损灶部存在病理学改变。   结论:体内外环境因素对毁损体积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利用回归方程可对预定毁损体积选择合适的温度和时间,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μs’和射频毁损灶体积的回归方程,对临床射频毁损术的实时监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慢性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慢血)、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抗凝血功能、纤溶功能、肝功能、肝纤维化及血细胞分析结果。以阐明上述各型肝病与凝血功能、抗凝血功能、纤溶功能、肝功能、肝纤维化程度及血细胞含量的相关性及其变化规律。从而明确各实验指标上述肝病诊断、病情评估、治疗监测和预后等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江西省寄生虫研究所有明确诊
目的:建立百草枯中毒大鼠模型,观察康复新对百草枯中毒大鼠上消化道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成年Wistar大鼠12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癌放疗前与放疗中的血流灌注特点进行前瞻性研究,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肺癌放疗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对31例肺癌患者进行CT灌注扫描,其中
研究背景: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中国南方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方法。目前鼻咽癌患者治疗后疗效监测、复发或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