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选用临床常用毁损温度、时间,建立大量体内外体积毁损模型,通过对体内外毁损模型体积的统计分析,建立毁损体积与时间、温度的回归方程,同时使用近红外光谱系统(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微探头,观察记录毁损过程中的光学参数μs’变化情况,探讨μs’与射频毁损灶体积的相关性,为NIRS对射频毁损手术实时监控的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体外射频毁损模型利用新鲜蛋清在预置温度(45℃,60℃,65℃,70℃,75℃,80℃,85℃,90℃)和时间(30s,60s,90s,120s)下制造,共32组,每组建立体积模型100个(45℃除外)。体内实验将192只SD成年正常大鼠按体外分组方式随机分成32组,每组6只,每只大鼠建立一个体内毁损灶体积模型。体外模型用游标卡尺测量毁损灶的最大直径、高,体内模型通过病理检测及MRI确定毁损灶最大直径、高,用椭球形体积公式计算体积。使用NIRS微探头在毁损过程中进行在体实时监测,采集脑组织光学参数(μs’)的变化情况;术后利用光镜及电镜观察毁损灶的病理变化。
结果:相同毁损条件下,体内外获得的毁损灶体积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体内外射频毁损灶体积,均随时间温度变化出现规律性变化。光学参数μs’随毁损条件的不同亦出现规律性变化。光镜、电镜观察大鼠射频毁损灶部存在病理学改变。
结论:体内外环境因素对毁损体积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利用回归方程可对预定毁损体积选择合适的温度和时间,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μs’和射频毁损灶体积的回归方程,对临床射频毁损术的实时监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