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约车数据的城市道路利用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我国车辆数量规模的增加,交通拥堵、能源浪费、绕路、行驶效率低的情况在城市中愈演愈烈。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不仅可以减轻自然环境能源消耗压力,还能够提高人类出行效率,对城市时空模式效率的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客观评价交通网络布局合理与否及其对城市形态及功能的影响,对于构建高效的道路运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大量数据被企业采集存储也提供给我们客观评价道路结构运行效率前所未有的机遇。大量的人类行为具有周期性及规律性,而城市交通网络受人类行为影响同样具有内在时空变化模式。本文构建了四个指标:城市道路冗余能量、城市道路结构运行效率、城市道路绕行比以及城市辐射半径来评价城市道路网络。城市道路冗余能量指标考虑了车辆运行的时空变化特征,计算城市中网约车车辆由于绕路和道路交通拥堵所造成的能源浪费,我们定义为冗余能量。城市道路结构运行效率指标在时空角度衡量道路结构效率。城市道路绕行比在空间角度评价道路设计的合理性。城市辐射半径指标来衡量城市内部的连通性。我们还利用城市平均辐射半径计算出不同城市的中心数量与形态多中心度,以此来描绘城市形态的均衡性并探究城市中心对道路结构产生的影响。城市冗余能量指标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分布并不均匀,能源消耗较高的城市集中在东部沿海及中部,西部及北部城市与之相比能源消耗较少。冗余能量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相关性,经济发展程度越好的城市冗余能量越多。本文利用道路结构运行效率指标发现大部分城市道路结构效率类似,但是重庆、广州两座城市道路运行效率明显低于其他城市,主要是由于其道路错综复杂导致绕路和交通拥堵导致运行效率低。城市道路绕行比揭示北京及石家庄存在道路利用率低问题,我们将其利用率最低的区域进行了可视化,发现二者存在共同点—都是由于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及环线、高架桥等大型道路造成的绕路,这说明大型道路的建设方便远途旅客但是对居住在其周边的居民反而造成了不良影响。城市辐射半径揭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内部道路连通性较其他城市强,说明一线城市内人群出行交往密切且道路连接紧密。我们将城市中心与行政规划中心进行对比发现,北京的城市中心非常符合城市规划,而其他城市由于中心规划实施周期长,实际中心与规划中心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表明,人口的集中及经济的发展会增强城市内部道路结构连通性,但会导致城市冗余能量增加,需要引起我们的警醒。本文提出的这些指标为中国主要城市的道路结构的规划与评估提供了宏观决策参考。
其他文献
研究现代孢粉与植被之间的关系是定量重建古植被、探究气候变化的重要前提。本文基于大兴安岭地区39个样点苔藓样品的花粉组合数据和区域范围内植被组成和空间分布数据,利用扩展R值(ERV,Extended R-value)模型估算了主要花粉类型的相关花粉源范围和相对花粉产量(RPP,Relative Pollen Productivity),据此探讨了花粉-植被的定量关系。研究扩展了花粉-植被定量关系的研
相对花粉产量(relative pollen productivity,RPP)是利用地层花粉数据定量重建古植被的重要参数,但目前不同地区同一植物属种相对花粉产量值差异较大,同一地区同一属种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是不同植被类型造成的差异,还是不同植被采集方法导致的不同,或是模型方法不统一所致,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在已有植被调查数据(样点100m范围内)和花粉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卫星影像数字
土壤风蚀是风力与土壤表面相互作用的综合自然地理现象,是以风力为主的外营力作用于地表而引起尘土、沙的飞扬、跳跃和滚动的侵蚀过程。土壤风蚀导致区域土地生产力下降,尤以中国北方旱作农田的土壤风蚀灾害最为严重。进行有效土壤风蚀治理的前提是科学认识土壤风蚀,其中输沙通量计算是研究土壤风蚀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河北坝上地区康保县典型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的方法,针对2016-2019年4个观测地点
河北坝上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缘,土壤风蚀危害严重,是京津冀风沙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土壤抵抗风力侵蚀的角度出发,开展土壤抗蚀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尝试利用土壤抵抗剪切力破坏的指标——土壤抗剪强度来表征土壤抗风蚀性,对河北坝上康保县农田、退耕草地和天然草地等不同理化性质土壤开展土壤抗剪强度测定,探讨土壤不同含水率、平均粒径、颗粒形状及养分含量等因素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并构建土壤抗风蚀
研制各种高性能电化学储能装置,对解决目前能源短缺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超级电容器作为新一代储能器件之一,其电极材料的研究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选择Keggin型多酸H3PMo12O40和几种有机配体复合作为前驱体,再经过热解衍生得到新型钼基化合物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多酸H3PMo12O40作为一种无机金属氧簇,其配体结构单元、构型和功能的不同以及配位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热解目标产物种
近年来,纯有机敏化染料以其低成本、良好的光稳定性、性能易于调控等优点,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分子结构的设计对其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之前的工作中我们发现,D-A-π-A型敏化染料给体基团的平面化能够在保持LUMO能级几乎不变的情况下,选择性的抬升HOMO能级。但是分子结构的平面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诸如分子刚性太强导致敏化染料的溶解性变差以及严重的分子聚集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具有能量密度高、绿色环保等优点,成为了一种理想的新能源。目前已被商业化的负极材料石墨理论比容量仅为372 mAh g-1,不能满足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要。而部分金属氧化物的可逆比容量虽较高,但在循环过程中体积易膨胀导致容量衰减较快,无法实现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因此,本文出于废物利用的目的,通过简单的制备方法开发一种新型碳材料,同时与金属氧化物复合来改善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
碳材料由于具有来源丰富、合成方法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在能量转换与储能器件领域。其中碳纤维材料因具有独特的一维结构、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耐腐蚀性等优点在一众碳材料中脱颖而出并引起广泛关注。然而未经修饰的碳纤维在能量转换与储能器件中表现不尽人意,所以,本论文采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合成了系列碳纤维材料。通过控制前驱体浓度、电压、流速等参数实现了纤维直径的精细调控。并以硼酸三丁酯为硼源制备了不
目前,中国已从高速城市化转化为高质量城市化发展阶段,然而在区域性环境污染、城市热岛等影响下,城市大气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城市绿色风廊以风为生态介质,连通城市绿地与居住区,连接城市与周边自然生态空间,能将清凉洁净的气流引导至闷热高温的人口密集区,增加城市大气环境容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开展雄安新区绿色风廊空间布局研究,对引导雄安新区土地开发方向、防止关键生态空间被挤占、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提高城市
能源消耗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重大问题,而电力消耗是能源消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取准确的电力消费空间数据,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区域电力消费评估和电力布局至关重要。目前现有数据多以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统计数据,较少体现高分辨率空间信息,且存在数据更新滞后等问题。因此高效、快捷、准确地分析计算不同空间尺度上电力消费数据是函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