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巡视监察制度作为中央对地方监察的重要制度,伴随着监察制度的产生而产生,同时随着封建专制集权的强化而发展、完善。从先秦时期初具雏形,到秦汉时期的初步确立,再到隋唐、宋元时期的逐渐成熟,最后到明清时期的成熟完善,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且巡视制度在各时期的表现形式各有异同。如汉朝的刺史制度、唐朝的巡察使制度、明朝的巡按御史制度等。其中,明朝的巡按御史制度,作为我国巡视制度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监察制度史上最为完备的巡视制度,是我国古代巡视制度的最高水平。研究明朝巡按御史制度,不但可以明晰我国巡视监察制度的发展脉络,同时还可以为我国当前开展的巡视工作以及更好的开展权力监督提供借鉴和参考,因而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本文尝试从中国历史上整个巡视制度的发展演变、明朝巡按御史制度的相关内容、以及明朝巡按御史制度的启示三个方面,对明朝巡按御史监察制度进行全面考察。首先,通过对我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历史的简要梳理,从纵向上厘清巡视监察制度的演变过程,简要勾勒明朝巡按御史监察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史上的地位,以及与其它巡视监察制度的不同所在。其次,通过梳理明朝巡按御史的设置、巡按御史的选派、巡视监察内容、巡视监察工作相关要求、巡按御史的考核、及工作保障等方面,从横向上全面剖析明朝巡按御史制度的主要内容。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借鉴前朝巡视监察制度的方式与内容,设立巡按御史制度。明成祖朱棣“遣御史分巡天下,为定制”。巡按御史在巡按期间,享有较广的权力,除监察权外,还有相关人事权、司法权、军事权等,权力颇重。同时,巡按御史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包括履职要求、巡按期限等。巡按结束后,其结果由都察院考核后上奏皇帝。最后,在梳理明朝巡按制度之后,总结其主要特点,分析其最终异化、败坏,偏离设置初衷的原因,以期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期为当前的巡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明朝设置巡按御史制度的初衷,本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督,从而强化中央集权,但最终却与这一初衷背道而驰。本文通过对明朝巡按御史制度的探析,得出明朝巡按御史制度异化、败坏的原因,除了其本身的属性为封建专制制度这一根本原因之外,其直接原因是其广泛的权力,导致对其缺乏有效的监督,使之最终异化、败坏。我们认为,任何权力都应该接受监督,监察权力也不例外,单纯依靠巡按御史个人本身的素质,并不能充分保障监察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