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是基于公共权力对社会进行重新组织所建构起来的政治共同体。国家治理是通过公共权力的有效运行来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在中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形式,通过选举产生政府来代表人民行使治理国家的权力,形成一个协调国家内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平衡的有效制度。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指出,通过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其要义和关键要抓好人民代表大会构建的基础细胞——人大代表。因为人大代表是这一制度得以实施的最根本最基础的核心要素,其中基层人大代表占绝对比重,是人民代表大会数量最为庞大的组成部分,是最接地气的、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的。但是,直接选举面向数以亿计的人民群众,面临错综复杂的基层情况,选举难度相比间接选举更为高,但它所发挥的基层基础作用是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和起点。因此,对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问题的研究,始终是中国民主政治研究的一个热点。 2016年是全国新一轮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的起始年,有资格参加选举的9亿选民将通过手中的一张张选票,直接选举产生县、乡两级人大代表250多万名。笔者作为基层人大工作者,在参与选举工作的工程中,对当前的基层直接选举制度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本文从首先阐述了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历史沿革、国内外选举制度的一般理论和相关概念的界定。其次,以温州市L区人大选举为例,通过对当地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工作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围绕选举机构组织形式、选区划分和选民登记的科学安排、候选人产生的民主公开、代表资格审查范围和程序等方面,重点论述其中的主体、标准、阶段(程序)、成效等,用具体数据和实例分析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的核心要素、作用主要成效。第三,对基层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般性问题进行总结提炼,指出选举制度设计不够合理、选举机构设置运作不民主、对代表定位认知的偏差、选民参选积极性不高等弊端,并分析其原因。最后,结合基层人大工作实践,建议从制度层面和实际运作方面不断完善基层人大选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选举委员会的设置和运行、完善选区划分制度、改进选民登记方式方法、把好候选人入口关、完善代表资格审查机制、逐步扩大直接选举范围。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通过对L区各镇街的走访调研,得到详实充分的数据和资料,结合相关选举理论加以分析研究,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人大直接选举工作,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在中国基层实践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