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破产清算是投资的最大风险点,持续经营审计一直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SAS NO.59 (AICPA,1988)要求审计师评价公司在一合理期限内是否存在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实质性疑虑的重大事项(视为一项义务)。自此,持续经营审计判断作为一项审计判断任务,要求审计师全面考虑公司复杂的财务信息,综合肯定性证据和否定性证据,做出选择性判断(持续经营或非持续经营)。而相继爆出的安然丑闻和蓝田股份破产案件令所有的投资者提出疑问:如果审计报告不能准确提供公司破产的预警信息,那这样的报告又有何用处?影响审计人员不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此前关于持续经营审计判断的研究早已证明,审计人员有能力识别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所以审计人员不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可能并非审计人员没有足够的专业胜任力去识别客户的持续经营问题,而是审计师受到理性认知的限制或是要综合权衡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可能导致的经济后果。因此,持续经营审计判断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更受动机因素的影响。本文基于默里的人格理论,利用信念调整模型,从影响审计师持续经营审计判断的动机因素出发,通过实验和统计方法先分别分析预言效应预期这一内在自发性动机和责任压力这一外在引致性动机对持续经营审计判断的影响,再研究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并从判断过程和判断结果两个维度来衡量其影响程度。实验结果表明:第一,认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会自我实现的高预期水平被试,在持续经营能力审计判断任务中赋予肯定性证据更多的权重,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最终评分更高,这说明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潜在地影响了审计人员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第二,责任压力使得审计师的判断过程更加谨慎、中立,更多地考虑否定性证据,能减少认知偏差,更好地做出无偏判断;第三,自我实现预言效益预期与责任压力的交互作用显著,责任压力能有效抑制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对审计判断的不利影响。因此,在中国执业环境下应进一步加强审计人员的责任压力,以有效抑制自我实现预言效应的不利影响,提高审计业务水平和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