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形态产生了几个关键性的阶段演进,立足当下,可谓走过农业社会,走在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与后现代社会。伴随社会形态的变迁,旅游业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形态里,受经济条件这一根本性影响因素及交通状况限制、旅行社谋利等其他因素的共同牵动,人们形成了"多吃多占"的心理习惯,注重旅游体验的数量而非深度体验。较之传统农业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工业社会的现当代人们处于一个讲速度、拼效率的高频率、快节奏生活世界,各种压力层出不穷。在经济、交通、科技等发展、发达的同时,人们对旅游的心理诉求也差异于往日,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或曰更强调精神需求。因此,"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走马观花式旅游已满足不了人们的旅游欲求,即人们渴望通过旅游这一重要休闲方式获得高品质的体验过程或经历。在上述大社会背景下,慢旅游模式与走马观花的大众旅游相对,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所推崇和热衷的一种旅游方式选择。本研究正是以慢旅游为核心范畴,通过文献阅读与分析,掌握慢旅游的研究现状,引入时间理论、浸润理论而揭示慢旅游的一个关键性维度是时间性,进而首先关注到慢旅游的定义,对定义进行深刻思考与分析而塑造本研究语境;其次在基于定义的逻辑推演中思考慢旅游"怎么慢"的问题,并将研究视角落实于旅游者关于慢旅游的心理预期即旅游者想要的慢旅游是什么样的;再者在对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慢旅游的典型情景研究中,采用访谈法结合扎根理论法的策略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最后讨论慢旅游产品供给的一些思路。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第一,慢旅游标准与定义相耦合;第二,关注慢旅游的时间性属性;第三,系统地深化慢旅游研究。实践意义在于:第一,提示慢旅游规划发展新思路;第二,满足旅游者关于慢的心理诉求。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慢旅游在学术机理上存在参照标准,即传统社会的农事节奏或自然节律;慢旅游是指与时间性质或环境性质及其变化相吻合的旅游,也即旅游节律要与自然节律相吻合,也要与目的地社会人文环境相吻合,还包括与旅游者非功利性的内心世界相吻合。(2)心理预期概念不同于旅游期望或希望,旅游学研究中鲜见相关成果。本文对心理预期的摸索,非出于心理学视角研究旅游现象,而是指在以旅游学视角研究旅游心理现象时,研究过程及结果必蕴含心理现象,非作者分析得出。(3)发现2种慢旅游情形,即出游方式型与目的地浸润型。旅游者在不同的旅游情景中体验慢旅游的契合感,并实现自我更新与心境变化的心理预期诉求转化。关于出游方式型,提出交通主导、陪伴主导、时间主导、距离主导的4种典型情景;关于目的地浸润型,归纳6方面影响因子,依次体现在历史印记初涉、生活氛围融入、旅游产品消费、友好互动关系拓展、生活状态融合、生活品质追求。(4)对应前文理论发现,讨论慢旅游产品供给思路。慢旅游的体验活动应留有余百,在保持时间节奏感同时需考虑慢旅游者的时间感知差异特征;可开展旅游通道的人性化规划、关注"微旅慢游"模式、培养旅游者的慢性情、采取去噪的方法推进慢体验场所的运转、吸引地方居民参与到传统生活情境的营造中,通过系列途径以打造旅途之"路漫漫"与文化旅游地之"慢时空"。(5)作者认为最大的结论,是对有关慢旅游之思绪的整理、深化与研究,从而形成整体行文的探索与确定路径。本研究力图创新:第一,以慢旅游的概念为基,首次提出慢旅游的标准问题,并深刻思考概念的内涵,打破关于"何为慢旅游"的寥寥数语研究窘境;第二,由下而上建构慢旅游心理预期理论模型,阐述模型内容与意义构成,针对性地探讨慢旅游产品供给,这一逻辑性的研究脉络及各脉络节点的研究发现在既有研究中还未出现。本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由于研究时间、能力的束缚,实地访谈对象的选择采取异质分层的策略,未来可拓宽类型多样性;再则研究者本人的理论敏感度存在隐藏性欠缺,对资料分析的理论提炼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