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使中国与西方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强。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中西方影视作品广泛传播,并为观众提供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新视角。纪录片以其真实、艺术的特性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为使中外观众更准确而轻松地理解纪录片,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研究尤为重要。《中华的故事》共六集,第一集《祖先》主要讲述了中国人民对于自己祖先的敬畏之情;第二集《丝绸之路和中国船舰》为观众呈现15世纪前中国的发展;第三集《黄金时代》和第四集《明朝》分明叙述了唐朝和明朝的历史文化;第五集《末代王朝》以及第六集《变革年代》阐述了清王朝的没落和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变革。该纪录片从普通中国人的视角追溯中国4000多年的历史,为西方人全面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本研究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华的故事》为研究文本,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索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策略、特点、决定因素以及限制条件,并且进一步阐释目的论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和原则。目的原则、语内原则和语际原则是目的论的重点所在,其为纪录片字幕翻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参考作用,本研究得知目的论适合指导纪录片字幕翻译。做《中华的故事》字幕翻译时,应将目的文本功能、受众、媒介,接收时间和地点以及动机等因素考虑在内。最重要的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精选的45条字幕分析《中华的故事》字幕翻译所运用的五种字幕翻译策略:直译、归化、减译、增译、改写。通过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首先,什么样的字幕翻译策略适用于纪录片《中华的故事》?其次,这些翻译策略是如何被应用的?该五种翻译策略不仅可以促使译员出色地完成字幕翻译工作,并且促进目的语观众更精准地理解纪录片。纪录片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受众的喜爱,但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研究在国内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本研究尝试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以《中华的故事》为研究文本,分析并研究纪录片的字幕翻译,旨在研究功能目的论在纪录片字幕翻译中的作用及该理论指导下的纪录片字幕翻译最佳策略,希望为今后的纪录片字幕翻译研究领域贡献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