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肠道黏膜上皮电生理改变和平滑肌收缩特性的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使肠组织出现进行性不可逆性地破坏而致肠管狭窄、瘘管形成等[1,2]。近几年其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3],并己逐渐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和慢性腹泻的主要病因[4]。CD患者大多存在有体液丢失,主要是由肠道黏膜上皮水电解质运输紊乱[5-7]引起的。很多研究发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disease,IBD)[6、7]肠道上皮Na+-K+ATP泵活性降低。近同有报道[8]肾上皮细胞Na+-K+ATP泵活性对紧密连接完整性的保持很重要,且已有一些研究[9,10,11]发现CD患者体内存在紧密连接的紊乱。由此认为CD患者体内Na+-K+ATP泵活性下降及出现紧密连接紊乱,从而引起肠道黏膜上皮通透性的增加,最终导致体液丢失。Secondulfo[12]和SeVe血e等[13]证实了CD肠道黏膜上皮存在通透性的增加。总之体液的丢失是由于肠道黏膜上皮通透性增加而CD可累及全消化道,那么通透性增加是否累及整个肠道?我们发现CD发作时通常仅表现为累及回盲部、或单纯累及结肠、或单独累及回肠术段。CD肠道炎症呈进行性发展,证据显示肠镜下原来无病变的肠段可逐渐诱发出病变,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后吻合口处有一定的复发率[14、15]。因此我们推测CD患者肉眼正常肠段存在不同于正常肠段的改变,只是这种改变我们尚未察觉。Peeters M等[16]通过在同一病人孤立性空肠段灌注PEG-400[51Cr]EDTA 2种探针,结果表明即使X线正常的肠段其通透性也是增加的。由上,我们认为即使CD肉眼正常肠段也应存在肠道通透性增加,并希望通过肠道黏膜上皮电生理实验去证实。 材料方法: 收集2005年10月1日至2007年4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确诊CD病例共51例,诊断标准采纳2004年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处理共识意见北京APDW认可[17],因伴发并发症行手术治疗者11例,其中1例为乙状结肠造瘘术,术中未能取下完整的肠道上皮。同时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升结肠癌或直肠癌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入组标准具体如下)。将手术切下的标本肠段沿肠系膜缘侧剪开,放入冰浴的通有95%O2和5%CO2混合气体的KHS溶液(Krebs-Henseleit solution)中冲洗。将冲洗好的肠管取出放入操作台,剪下直径约0.6cm的肠管,用玻璃棒固定肠管内侧并将黏膜和平滑肌分离。Ussing室标本台有-0.45cm2的圆形通道连接A室和B室,将肠标本垂直固定于Ussing室使圆形通道完全阻断,其中黏膜面朝向A室,浆膜面朝向B室。A室和B室中均匀缓慢地加入KHS,每侧为10ml,保证两侧压力一致,37℃温水循环系统保持A室、B室KHS的温度,供氧系统则持续充氧。Ussing室与Biolap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连接可直接读出跨上皮电势差(potentialdifference,PD)。待电流平衡后直接读出基础电流(Basal short-circuit current,BasalIsc)并记录曲线,此后每隔20分钟从浆膜侧分别加入10μM、100pMCCH观察其电流值的变化,每次检测完成后需要3次KHS溶液冲洗才能再次检测。用眼科剪取肠段黏膜下纵形平滑肌,肌条长8mm、宽2mm,将肌条安置在盛有37℃KHS溶液的恒温平滑肌槽,肌槽内持续供给95%O2和5%CO2的混合气体。肌条一端固定在肌槽底部的玻璃弯钩,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换能器,肌条长轴与电极长轴平行。张力换能器起始负荷2g,待肠段自发性舒缩稳定后可通过Biolap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肠段肌条收缩曲线并读取收缩频率及幅度。 结果: 1.临床资料分析 收集的51例CD病例中男性28例,女性23例,初发年龄在2-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岁,其中首发症状为腹痛占39/51,首发症状为腹泻占17/51,肠外表现7例,伴肛周疾病者5例,入院前接受手术治疗者11例。本次研究入组的11例CD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3例,初发年龄在16-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岁,其中首发症状为腹痛占9/11,首发症状为腹泻患者占3/11,肠外表现1例,伴肛周疾病者1例,入院前接受手术治疗者3例。除性别比、肠外表现及病变累及部位存在差异外其余各项在手术组及非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CD肠段与对照组肠段PD 结果显示无论小肠段或结肠段,CD病变肠段PD较相应对照正常肠段PD下降(P<0.001),说明CD病变肠段肠黏膜上皮细胞层两侧离子成份及比例相似,肠黏膜上皮通透性增加。我们也发现CD即使肉眼正常肠段PD也较相应对照正常肠段的PD下降(P<0.001),说明肉眼正常肠段黏膜上皮也存在通透性增加。而CD病变肠段与肉眼正常肠段PD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正好说明病变肠段黏膜受损较肉眼正常肠段严重,PD能反映黏膜受损程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无论CD病变肠段、肉眼正常肠段或对照正常肠段,小肠PD和结肠P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小肠黏膜上皮维持膜两侧电势差的能力和结肠相似,PD的改变与肠道黏膜上皮损伤程度有关而与病变肠段部位无关。 3.CD肠段与对照组基础电流 结果显示无论小肠段或结肠段,CD病变肠段基础电流较相应对照正常肠段基础电流下降(P<0.001),说明两侧KHS缓冲液成份一致的情况下由B面向A面流动的阴离子减少,黏膜通透性增加。我们也发现CD即使肉眼正常肠段基础电流较对照正常肠段的基础电流下降(P<0.001),说明肉眼正常肠段黏膜通透性增加。而CD病变肠段与肉眼正常肠段基础电流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也正好说明病变肠段黏膜受损较肉眼正常肠段严重,基础电流也能反映肠段黏膜受损的程度。从另一个侧面看,无论CD病变肠段、肉眼正常肠段或对照正常肠段,小肠和结肠基础电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静息条件下小肠黏膜上皮两侧间离子转运能力和结肠相似,离子转运能力的改变与肠道黏膜上皮损伤程度有关而与病变肠段部位无关。 4.CD肠段与对照正常肠段黏膜上皮对卡巴胆碱(carbachol,CCH)的反应 结果显示10μM、100μM CCH刺激下对照组及CD病变肠段电流均增加,且100μMCCH刺激下电流较10μMCCH刺激下电流变化大(P<0.001)。但是CCH对肠段引起的电流增加值并不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对照组100μM CCH刺激物下电流增加值比100MCCH刺激物下电流增加值还小(P<0.001),CD病变肠段100μMCCH刺激物下电流增加值和10μMCCH刺激物下电流增加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此,我们还发现CD病变肠段因CCH引起的电流增加值(无论是10μM抑或100μM CCH均比对照正常肠段因CCH引起的电流增加值小(P<0.001,见图6),说明CD肠段黏膜上皮对CCH的反应性下降,可能与肠道黏膜上皮受损有关。 5.CD肠段与对照正常肠段平滑肌收缩特性 CD病变肠段较对照正常肠段收缩频率增加(P<0.001),收缩幅度下降(P<0.001)。CD病变肠段表现为频率快而无力的蠕动,说明CD病变肠段在肠道黏膜上皮受损、通透性增加的同时也存在平滑肌收缩的异常,可能与CD炎症侵及全层、引起全层病变有关。 结论: 1.从电生理角度证实CD患者其肠道黏膜上皮受损、通透性增加,同时发现即使肉眼正常肠段黏膜上皮也存在电生理改变,通透性也较正常肠段增加,提示通透性增加可能累及CD全消化道,为肉眼正常肠段发展为病变肠段提供依据;同时显示通透性的指标如PD、基础电流能反映肠道炎症、受损程度,更有望为预测术后复发和健康亲属的罹病提供一种可能有效的检测手段; 2.CD病变肠段较对照正常肠段收缩频率增加,收缩幅度下降,说明CD病变肠段在肠道黏膜上皮受损、通透性增加的同时也存在平滑肌收缩的异常,可能与CD炎症侵及全层有关。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56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6)4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不同患病期间的血浆C反应蛋白以及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4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46例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的含量对比;对46例患者中不同患病时期的血浆C蛋白与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