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领导人,也是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他志向高远,以“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为座心铭;他才华横溢,为后人留下了五百万字的遗著。他一生短暂而曲折,饱受病痛折磨与王明路线的打击,但他始终温文从容、意志坚定。他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有其独特的人格形象和串串疑问……瞿秋白研究在史学、文学、政治学等方面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鲜有人问津,且这种个案式的人格研究在国内也几无范例可寻。本文的第一部分,在总结和吸收前人有关人格理论的基础上,把三层人格结构模型——体质和气质处于人格的最里层或底层,它们是人格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性格、能力等就形成了人格的基本特征;人格的最外层是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它们一经形成就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作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二部分从人格发展的三层结构模型出发,着重把握了人格的核心内容——性格,借鉴奥尔波特的特质研究方法,在勾勒瞿秋白人格结构整体轮廓的基础上,突出对其性格中首要特质和主要特质的分析。通过大量史料分析和瞿秋白研究资深专家评判,我们发现,瞿秋白自幼体质羸弱,长期患病,气质主要倾向于粘液质并兼有些许多血质的特点,这种体质与气质为其人格的发展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础;性格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带有其气质特点的传统文人性格,而“性情平和”、“高度尽责”、“宜人性强”则是其性格中位于前列的三个主要特质。瞿秋白以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的胜利为其终生奋斗的理想,而本人性格对于实现这种理想来说有不利的一面,这就会产生一些令人难以解释的现象。在第三部分“瞿秋白研究中热点问题分析”中,笔者对瞿秋白给后人留下的几个“谜”,也作出了新的解释:1、关于瞿秋白悲剧性的政治命运:书生气十足的瞿秋白缺乏与中国极其复杂的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打交道的丰富经验,在党内斗争中显得缺乏策略和斗争艺术,加之性格中有软弱、妥协以及偏激等弱点,在中国复杂的国情和特殊的政治斗争环境里,其遭遇注定有不幸的一面。2、关于瞿秋白与鲁迅的友谊:鲁迅个性独特,能成为其朋友乃至知己是极不容易的事。我们发现,瞿秋白与鲁迅在志向上一致,有令人钦佩的才华,性格中真诚坦率的品质以及他们性格中的互补关系,成为两人结下深厚友谊的重要因素。3、关于《多余的话》的写作动机:瞿秋白在生命最后时刻写下的《多余的话》是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的疑团,也是争议最多的。笔者着重指出,在瞿秋白的人格结构中世界观与其性格之间的矛盾纠葛使他苦恼,《多余的话》是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性情表露,是向世人彻底地暴露内心的真相。同时,也认为,瞿秋白的文人性情和对革命的高度责任感也促使其写下了《多余的话》。总之,本次研究是对瞿秋白研究的拓展,也是人格心理学理论在人物研究方面的尝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