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培养模式给高职生就业带来的影响与对策——以山东商职学院为例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0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进展迅速,事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方向越来越明确,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随着教育的大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增长迅速,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通过不断地改革和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找准了定位空间和发展空间,这就是发展定位在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1],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2+1”培养模式(简称“2+1"模式)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深入教改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法,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用户的需要”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实现“预就业”。 新的培养模式冲击着学生的就业观念。“2+1”模式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法,受外部环境和企业用人体制的影响,对于高等职业毕业生就业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本文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实施“2+1”模式的情况为例,阐述了“2+1”模式给高等职业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一方面,社会大的就业环境的严峻形势,以及存在的人才需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使学生感到难以就业;另一方面,“2+1”模式紧紧与企业合作,共同培育人才,对学生实现“预就业”和真正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通过顶岗实习,高职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了适应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有了一定的工作经历,综合能力明显提高,缩短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为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2+1”模式作为我国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法,是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在深入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创造出来的育人模式,仍然处于完善阶段,也给高职生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针对“2+1”模式给高等职业毕业生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探讨相应的对策。本文提出了教师学生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2+1”培养模式,对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对于学生正确认识培养目标,从而成功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完善“2+1”模式体制,切实践行校企两个育人主体的作用,双方全程参与到教学与学生培养中来。高职生要充分认识到“2+1”模式的培养目标,锻炼做人做事的本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急需的“银领”人才。因此,高职生要正确分析自我,认识自我,正确定位,摆正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将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立足生产一线和基层就业。“2+1”模式下的学生要充分利用好两年的学校生涯和一年的企业实习环节,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珍惜“2+1”提供的“预就业”机会,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加强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尽快适应职业环境,顺利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
其他文献
年龄估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的年龄估计不仅有助于我们与他人之间良好的互动,而且也能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在年龄估计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存在
本研究通过对银川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测试数据及体育教育现状问卷的分析,从而探究影响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为更好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银川地区小学学校体育教育
体育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念、理论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和实践的中介,是对教学过程及其要素进行的系统设想和具体策划的过程。本文尝试在活动理论与网络体育教学设计之间建立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