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地氟醚是一种新型吸入麻醉药,其理化性质稳定,被认为是目前较理想的吸入麻醉药。但是也有人发现,快速增加地氟醚呼气末浓度超过1MAC可产生明显的交感兴奋作用,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给麻醉深度的判断带来困扰。既往研究表明,指脉波对于交感刺激引起的抗伤害反应有一定的提示意义,但尚不明了指脉波及其衍生指数即末梢灌注指数(TPI)对地氟醚诱发的交感兴奋作用是否也有指示意义。有鉴于此,本试验旨在研究TPI是否可感受地氟醚的交感兴奋作用,并以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II水平作为验证其交感兴奋作用的指标,同时探讨缓解此不良反应的方法。
方法: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48名,ASA I-II级,年龄25-60岁,随机分为三组:Ⅰ组为地氟醚组(16例),Ⅱ组为七氟醚组(16例);Ⅲ组为地氟醚合并异丙酚组(16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使吸入麻醉药(地氟醚或七氟醚)的呼气末浓度依次快速达到0.5MAC、1.0MAC、1.5MAC,并在每个MAC水平上维持5min。Ⅰ、Ⅱ组在记录各项数据后结束实验。III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立即开始静脉靶控输注异丙酚至1ug/ml,并同时打开地氟醚挥发罐如上所述,至呼气末浓度达到1.0MAC,并在该水平上维持5min后即结束实验。记录各时间点上的心率、血压、脑电双频指数(BIS)、末梢灌注指数(TPI)、手指末梢皮温(T)以及心率变异性(HRV),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时间点上的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II水平。
结果:I组(地氟醚组)在1.0MAC和1.5MAC时,有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II水平的明显升高,TPI在此时发生显著下降,HR、MAP明显升高,与II组(七氟醚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I组患者在1.0MAC和1.5MAC时,TPI变化的幅度和灵敏度都大于HR、MAP,并且与它们存在很好的相关性。III组患者在1.0MAC即刻的TPI值与0.5MAC后5min之差值,明显小于I组(P<0.01)。
结论:快速增加地氟醚呼气末浓度至1.0-1.5MAC时会出现明显的交感兴奋作用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末梢灌注指数与心率、血压相比,能更快速、灵敏地反映地氟醚交感兴奋作用的存在。末梢灌注指数可有效预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反映外周交感张力的变化。地氟醚麻醉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可有效地改善地氟醚交感兴奋作用引起的末梢灌注指数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