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京津冀地区金融协同的作用日益显现,成为了继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之后又一个迅猛腾飞的经济区。2013年,习近平主席将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重要战略发展高度,明确了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对于重建首都经济圈、区域经济的增长、激发金融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有重要意义。京津冀金融协同发展需要三个地区加强经济合作,实现经济一体化使得要素在跨区域间自由的流动,通过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及聚集功能,实现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然而,京津冀金融业协同水平处于起步阶段,阻碍金融业协同的问题因素有很多,区域资本要素无法跨区域流通,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行政壁垒的存在不利于区域内部的协调组织,各区域各自为政的金融体制也对金融市场架构带来了阻碍。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京津冀要提升彼此的合作意识,在相互竞争的环境中实现共赢。在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进程缓慢且协同程度较低的大背景下,对于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呼声和需求也日益升高,本文在比较京津冀三地的金融协同现状、金融业发展指数等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内金融的发展情况,并且先是从狭义金融范畴利用储蓄-投资模型,对京津冀地区的银行业协同进程进行实证分析,以及再从广义金融范畴,基于耦合理论建立的京津冀金融业发展协同度模型,更加深入剖析京津冀区域金融业协同程度。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银行业协同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的影响,反映出京津冀区域银行业协同程度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这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落实京津冀区域银行业协同发展。京津冀区域金融业发展耦合协同度体现出趋同走势,结合京津冀各自区域给出对策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