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临界水中ODPA/ODA聚酰亚胺的催化解聚研究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chong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酰亚胺具有质量轻、耐化学能力强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聚酰亚胺的生产使用量不断增加,聚酰亚胺的处置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和经济问题。在亚临界水中利用间歇式高压反应釜研究了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对片状和粉末状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4,4’-二氨基二苯醚(ODPA/ODA)聚酰亚胺的催化解聚,探索了反应条件对ODPA/ODA聚酰亚胺的解聚率及解聚产物产率的影响。解聚产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质联谱(GC-M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进行分析;在微型可视毛细管反应器(FSCR)中观察研究了ODPA/ODA聚酰亚胺在亚临界水中相态随温度的变化,采用拉曼光谱不取样分析FSCR中解聚后的气相产物。对片状(φ9×2mm)ODPA/ODA聚酰亚胺,在投料比(24g H2O/1.2gODPA/ODA聚酰亚胺)为20、催化剂NaOH的投加量0.020.08g、反应温度280350℃、反应时间20100min的条件下,确定解聚产物有二苯醚二甲酸(OBBA),二氨基二苯醚(ODA)、苯胺、对苯二酚、4-氨基苯酚及二氧化碳。研究发现:片状ODPA/ODA聚酰亚胺的催化解聚反应主要受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影响,碱性催化剂的投加量对解聚的影响不显著。在投料比为20、340℃、60min、NaOH0.02g的条件下,ODPA/ODA聚酰亚胺的解聚率高于98%,各产物的产率分别为:OBBA35.5%、苯胺80.7%、对苯二酚78.7%、ODA2.4%、4-氨基苯酚2.34%,均小于理论产值。ODPA/ODA聚酰亚胺的催化解聚反应为一级反应,经Arrhenius式关联计算得催化解聚反应的活化能为119.35KJ/mol。对粉末状(60目)ODPA/ODA聚酰亚胺,在投料比(24g H2O/1.2gODPA/ODA聚酰亚胺)20、反应时间40min、催化剂NaOH0.020.08g、反应温度280350℃的条件下,确定解聚产物与片状ODPA/ODA聚酰亚胺解聚产物种类相同。催化解聚反应主要受温度的影响,碱性催化剂投加量对催化解聚影响不显著。比较分析不同粒度的ODPA/ODA聚酰亚胺的催化解聚研究发现,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解聚率以及解聚产物的产率具有显著的影响。此外,在FSCR中结合显微镜观察了粉末状ODPA/ODA聚酰亚胺在亚临界水中的相态随温度的变化,发现当温度由室温升至208.9℃时,ODPA/ODA聚酰亚胺开始溶胀,温度继续升高,ODPA/ODA聚酰亚胺进一步熔融继而不断熔化,直至与水互溶形成均一相,在350℃条件下,反应40min时,仍有未反应的黑色固体残留。反应结束降至室温后,采用拉曼光谱不取样分析FSCR反应生成的气相产物,发现仅有CO2。依据产物分析,本文提出ODPA/ODA聚酰亚胺在碱性条件下的催化解聚机理。
其他文献
本文用案例的方式,叙述了作者在农村支教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并阐述了自己的反思,试图说明提高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各个因素协同作用,教学质量才能整体提高
为了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需要,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本文对《焊接原理与工艺》的课程标准进行了研究,介绍了课程定位、学习目标、内容目标、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等内容。
本文针对造纸白泥含碱性成分的特点旨在探讨能否将造纸白泥与生活垃圾混合填埋,利用造纸白泥消除生活垃圾降解产酸过程中的有机酸累积现象,避免出现“过酸状态”,从而加速厌
伴随W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同吋,长期的粗放型发展增长方式使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尖锐,污染问题也反作用于国家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和很大的舆论压力。随着国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图表文件是零件加工的具体指导文件,工艺规程的内容体现了总体工艺的水平,也决定了零件的加工质量。针对传统工艺规程存在的不足,改进了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教育学的元问题在今天应从新的视角进行新的思考。在当代中国时空境遇中,在深度介入原生态教育实践过程中,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出发,以动态生成的过
运载火箭连接器是实现地面设备与箭体之间传输电力,气、液交换和通讯的接口设备。在运载火箭连接器自动对接和随动过程中,对接装置与箭体之间因各种因素不可避免的存在跟踪误
利用满足Mercer条件的核函数改进线性岭回归算法,提出一种新的直接优化的非线性核岭回归算法。与SVM算法相比,该方法的特点是通过对二次损失函数的优化计算,简化了不确定参数
本文尝试将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即“熵权—模糊综合评判法”)应用于高技术企业信用评价,并以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为例证明了上述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