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方式对农田表层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 : 21次 | 上传用户:lsh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西部是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地区,其表层土壤的侵蚀损失直接导致了该地区可耕地的退化。关于黄土高原土壤退化的防治问题,有关部门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防治工作的艰巨性,从整个区域来讲,该地区土壤的退化问题依然或越来越严重。年度降雨分布的极度不均和落后的土壤及水分管理措施是制约该地区农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在农田管理中,耕作措施可以显著地改变表层土壤的物理性质,从而也对土壤的渗透性能、径流产生以及抗侵蚀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作用。但是目前在耕种条件下,对于黄绵土表层土壤的团聚特征、结构稳定性及渗透性能的变化还不是很清楚。为此,本文通过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的2个定位试验以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3个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绵土表层土壤的团聚特征以及耕作方式和轮作对农田表层土壤结构性能和有机碳累积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长期耕种对黄绵土表层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1)从整体来说,黄绵土土壤结构稳定性很差,很容易被水所分散。在0-10cm土层,长期耕种和种植苜蓿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含量仅分别为7%和22%。无论在0-5cm土层还是在5-10cm土层,长期耕种土壤的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均显著低于种植苜蓿土壤的。黄绵土表土的大团聚体不仅由微团聚体构成,而且粉粒和粘粒也是其主要的形成单元,这一点在长期耕种的土壤上表现的更为明显。2)在0-10cm土层,长期耕种土壤表层的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长期种植苜蓿土壤的。长期种植苜蓿不仅增加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而且还增大了易氧化土壤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例。黄绵土表土的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同时其组成比例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易氧化有机碳的比例减小。黄绵土表土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粒径越大,其中的有机碳含量越高。不同的农田管理措施对黄绵土表土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中的有机碳含量有明显的影响,但对微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小。3)在表层土壤,黄绵土的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结构稳定性指标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但相关程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表层土壤的难氧化有机碳含量与结构稳定性指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有机碳不同组分均对土壤结构稳定性影响程度不同。4)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是水稳定大团聚体形成的主要因素,机械扰动主要对土壤重团聚过程中的微团聚体产生影响。秸秆添加水平是影响土壤有机碳总量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而模拟耕作仅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较大。另外,在培养过程
其他文献
<正>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了加强银行体系资本要求的改革方案,即"巴塞尔协议Ⅲ"。这一监管规则将与全球流动性标准一起,成为未来十年全球银行业改革与发展
基于多封闭系统低温热年代学特征的浅部地貌构造模型重建在揭示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与应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多封闭系统低温
<正>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因心血管疾病在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表现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如在Framingham Heart及INTERHEART的观察性研究中均发现,
<正>7月30日,在二师三十三团八连果园九条田里,职工唐贵华和连队党支部书记帅剑锋望着条田里茂盛的棉花,满脸喜悦。今年,三十三团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开始后,八连的各项工作
土壤团聚体有机质是具有生物、化学活性的土壤有机质组分,在土壤碳库周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黄河三角洲滨海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组分含量及稳定性碳同位素
从阐述DVI接口的电气原理入手,分析了TMDS链路时钟同步与数据恢复的基本原理。以DVI接口中TMDS解码芯片与编码芯片工程应用的硬件设计为主要内容,就DVI接口在全彩色LED显示屏
大学生对新兴事物接受速度快,对前沿信息感知能力强,是新媒体的重要使用人群。大学生置身于新媒体环境中,一方面在享用新媒体发展带来的便捷,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因生存方式变化
本研究使用美国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量表(CCTST)对来自我国29所高校的46名英语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基于访谈和文献研究,对教师的批判性思维现状
<正>自1900年创建输血疗法以来,血液保存研究成为血液疗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血液保存研究,1947年首创ACD抗凝一保养液,可以在4℃条件下保存全血1
本文结合乐统度假酒店的工程实例,旨在通过对山地建筑的开发背景,建设理念,项目选址,地质灾害及设计方法的分析,提出对山地建筑开发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一些看法,从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