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签名相关理论研究与应用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gp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Internet及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得到人们的空前重视。在这种背景之下,数字签名作为手写签名的数字化对应物必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PKI/PMI概念的提出及广泛受到认可,已经使数字签名成为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础与支柱,因而已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各种各样的应用背景,对数字签名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要求。面对这些需求,各种具有特性的数字签名方案相继提出,形成了多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而代理签名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种。本课题的工作就是针对这种特殊的数字签名展开的。 1996年,Mambo、Usuda和Okamoto首先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代理签名的概念。在原始签名人与代理签名人之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之下,代理签名人可代替原始签名人对文件进行签署。由于代理签名在实际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代理签名一经提出便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代理签名的类别及安全性要求也在不断丰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代理签名方案。 本课题对目前代理签名研究中较为典型的代理签名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这些方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比较与安全性分析,并对有缺陷的一些方案进行了改进。同时还对代理签名研究中典型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案。考虑到方案的实用性,课题对所提出的新方案与已有的典型方案进行了整体执行效率的比较,结果表明几个新方案都具有更好的实用性。 研究代理签名可以有不同的思路,本课题专注于原始签名人和代理签名人的人数,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Mambo、Usuda和Okamoto首次提出的代理签名方案是一个原始签名人授权一个代理签名人进行签名的方案,即1 vs.1的情形.Hwang等人把多重签名与代理签名相结合提出了多重代理签名的概念,即一个原始签名人授权多个代理人代表他进行签名,即1 vs.n的情形。随后,伊丽江等人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代理多重。所谓代理多重签名,就是多个原始签名人授权一个代理人进行签名,即n vs.1的情形。从代理签名方案中原始签名人与代理签名人的人数关系看,已有1 vs.1,1 vs.n,n vs.1的情形,而紧接着应该就是n vs.n情形的提出。Hwang等人首先提出了这样一种代理签名方案,我们把它称作多重代理多重签名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前面一些方案的综合,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但Hwang等人的方案是不安全的,本课题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在已知的各种代理签名方案中,原始签名人和代理签名人只能进行一级代理。但在有些情形下,签名权利需要逐级向下代理,如现实生活中工程的转包、分包等情况,而已知的方案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本课题对此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并基于椭
其他文献
电子万能实验机是测定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设备,当前使用的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控制系统大部分采用基于单片机的采集控制系统,或基于ISA总线的采集与控制卡,常需要手工操作控制,数
通信机制作为操作系统中进程间的通信方式,其应用程序接口的易用程度、通信的效率以及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机制直接影响到操作系统的开发方式、响应速度以及安全性。传统的Linux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很多支持和管理这些工作的信息系统,但是计算机系统不会象人一样灵活的控制管理系统,因此现在构建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高
本文基于Petri网模型对调度问题建模、分析,该方法能够容易地考虑任务调度环境的各种实际限制条件,如共享资源的交替使用,缓冲区的申请与释放,任务之间的先后顺序等;能够容易地监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应用,Web网站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重要阵地,Web网站开发成为当代信息系统开发的新热点。作者在研究Web应用系统原理、Web门户网站开发技术、We
Internet的迅速发展使得Web服务日渐繁荣,具有同一功能的Web服务不断增多。然而一个单独的Web服务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工业界和学术界都希望能够通过组合现有的Web服务来创
网格的出现实现了互联网上所有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信息资源等的全面连通,无论在科技上还是在商业上,网格计算都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网格监测是对网格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高分辨率图像的需求日益迫切,图像拼接技术也随之成为了数字图像处理领域中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其广泛应用于虚拟现实、智能交通、医学影像等重要领
医学图像分割是图像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医学图像的复杂性,普通的图像分割模型不能满足医学图像分割的需要。变形模型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图像分割方法并被广
计算机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它改变了每个人的观念、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未来计算机的应用系统必然自主或不自主地向网络化的应用模式倾斜。对于实际运行中的网络应用系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