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探讨神经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和预防提供指导。2.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研究:探讨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DVT的影响,为临床提供证据。方法1.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出院日期起止为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的,在山东省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的经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手术术后发生DVT的患者作为DVT组;选取同期入住神经外科的诊断相同,手术术式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相差(±3)岁,术后未发生DVT的患者为非DVT组,进行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所有患者均在术前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下肢DVT并且既往无DVT病史。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相关资料、治疗处置措施、相关生化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等病历信息。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经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变量计算出与神经外科DVT的关联强度OR值及其有统计显著性的各因素的95%可信区间,探讨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研究:2018年3月~2018年11月山东省青岛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中14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膜瘤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74例和干预组74例。对照组给予脑膜瘤围术期预防DVT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常规术前术后宣教,鼓励早期功能锻炼,在手术过程中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并在手术后按照医嘱使用药物预防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足三里穴、太冲穴、血海穴按摩,每个穴位指按10~15min,每日2次。术前和术后观察DVT临床症状,患肢肢体周长,皮肤温度,凝血参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下肢血流和DVT发生率,使用Excel 2016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后,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吸烟,肥胖,高血压,偏瘫或长期卧床,感染性疾病,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辅助通气,输血,激素类药物的使用,脱水剂的使用,血管刺激性药物的使用,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C-反应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感染性疾病,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辅助通气,输血,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和脱水剂的使用是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研究:术后第3天观察患肢髌上15cm周长和髌下10cm周长干预组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天患肢髌上15cm皮肤温度,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患肢髌下10cm皮肤温度干预组低于对照组;术后Homan征及Neuhof征阳性患者例数干预组低于对照组;术后凝血酶时间干预组高于对照组,DVT发生率干预组低于对照组,以上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感染性疾病、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辅助通气、输血、使用激素类药物、使用脱水剂、C-反应蛋白、红细胞计数可能是神经外科患者并发DVT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在本研究中,神经外科并发DVT的患者,血栓常发生于单侧下肢,以右下肢最常见;血栓累及的静脉血管分布,小腿肌间血栓最为常见(80.4%);原发病以脑膜瘤(31.3%)比例最高。2.中医穴位按摩对脑膜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效果研究:中医穴位按摩可改善患肢肢体肿胀程度,降低患肢皮温,减少Homan征及Neuhof征,改善凝血指标,改善下肢血流并减少脑膜瘤术后DVT的发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