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南海地区开始出现争议以来,中国在南海基于“断续线”所主张的“历史性权利”问题一直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不断有相关国家试图通过挑战我国“断续线”的合法地位,以否定我国在南海主张“历史性权利”的合法性。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的争端解决条款,对中国提起强制仲裁程序。菲律宾的第一和第二项诉求即为请求仲裁庭裁决中国基于“断续线”所主张的“历史性权利”无效。仲裁庭于2016年7月12日做出的《裁决》支持了菲律宾的主张,裁决中国在南海海域的“历史性权利”主张违反《公约》,其超出《公约》规定的部分没有法律效力。这一裁决结果对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主张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本论文对仲裁庭《裁决》中涉及“历史性权利”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并结合一般国际法中“历史性权利”理论和相关司法实践,对该部分裁决进行了客观的检视,试图从中发现仲裁庭的论证错误之处,同时反思“历史性权利”对于我国在南海地区维护海洋权益的局限性,并就此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以增强我国在南海“历史性权利”主张的胜诉可能性。在第一章介绍菲律宾的诉求、中国的应对和仲裁庭的裁决之后,第二章检视了仲裁庭做出的对于菲律宾“历史性权利”诉求的管辖权问题的裁决,重点分析了仲裁庭在认定有关“历史性权利”诉求涉及《公约》的解释或适用(《公约》第288(1)条)、争端双方之间是否存在选择任何和平方法解决争端并排除其它程序(《公约》第281条)、争端双方是否进行了意见交换(《公约》第283条)、是否已用尽其它救济方法(《公约》第286条和第295条)和是否被《公约》第298条的例外排除适用等论证过程和结论上出现的错误。第三章检视了仲裁庭对于菲律宾“历史性权利”诉求的实体问题裁决,分析了仲裁庭在《公约》的法律地位、“历史性权利”的概念、“历史性权利”的构建标准以及“历史性权利”与《公约》的关系等问题上存在的认识偏差和论证瑕疵。然后,第四章检视了仲裁裁决对中国的影响,通过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学者对该部分裁决的评论,反思我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主张的局限性。第五章提出了初步的应对策略。最后,本文给出了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