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基督教青年会与杭州公民身份塑造:1913-1937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son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西方列强涌入中国,希望能以自己的标准改变中国。中国人民渴望国家富强,因而采用西方先进方法救国家于危难之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基督教青年会于十九世纪末引入中国,在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杭州基督教青年会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一个城市协会,于1913年在鲍乃德的领导下建立。本论文考察了基督教青年会从1913年建立到1937年之间的历史,探讨了杭州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如何影响杭州人民和社会,并对公民身份的塑造做出贡献。其活动主要以教育的形式进行,包括德育,智育,公民教育和体育。活动还包括卫生活动和社会服务。这些活动强调了人们作为公民的责任,渐渐融入人们生活。读书认字,身体健康,有集体意识等素质逐渐被接受,成为合格公民的重要部分。论文也从话语等角度谈及杭州基督教青年会在这段时间成败的原因。这些原因也有助于理解青年会的发展。本论文旨在介绍杭州基督教青年会对杭州公民身份的塑造。
其他文献
通过对Webonetrics、Cybermetrics、Sitation等词的来源、概念及译法的讨论,透视出西方在信息计量学领域的现状及其新的进展。
论述了建设西梁水库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
文章在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语言理论研究与语言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基础上,对词典中的离合词收录和离散性标识等问题展开探讨,指出了一些离合词词典编纂中存在的问题,并
通过探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总结出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经验和基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效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的转暖及正常化,中国大陆对中苏关系的研究逐渐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开始转向学术性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学界详细论述20世纪50-60年代中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中央十六大以来突出强调的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又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写进决议,更加体现出对人的
通过几年大学化学实验的教学,发现一些基础化学分析实验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显示出很多弊端,如污染严重、学时效率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对基础实验进行发展,发展
以苯甲醛、肉桂醛、苯丙醛、乙酸肉桂酯、邻甲氧基肉桂醛的提取率和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索粒度、提取时间、蒸馏温度等对水蒸气蒸馏提取桂叶精油的影响,并得出该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