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登记制改革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期间我国法院的案件受理制度一直维持着立案审查的模式。具体而言,案件受理制度下的手续、时限、管辖以及监督机制对立案造成了一系列限制,大量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无法进入诉讼程序,产生了“立案难”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争议无法解决、权利无法救济的实践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须从立案制度的改革上入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立案登记制改革正式拉开帷幕。所谓立案登记制,是指法院对当事人的起诉不进行实质审查,仅仅对形式要件进行核对的立案制度。立案登记制改革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立案登记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中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写作旨在通过历史的、体系的、实证的分析,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寻求道路,以期能够给立案登记制的进一步完善与推进提供智力支持。立案登记制语境中的“立案”,并不涉及刑事公诉案件之立案,仅为自诉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刑事自诉案件)的审判立案。立案登记制改革是针对原有的立案审查制在立案阶段过多、过度审查所导致的选择性司法、诉权保障不利、阻碍司法治理功能发挥等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通过登记立案,极大的限缩立案阶段的审查内容,在根本上对以上不同层次的难题予以化解并理顺诉讼立案的程序架构。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义,在于避免选择性司法、保障人权与司法为民、提高司法的社会治理能力。目前有关立案制度相关的各项理论,主要包括诉权理论、当事人理论、诉之利益理论以及价值衡量理论。当下施行的立案登记制,逐步废弃实体性审查,体现了在妥当范围内强化当事人之诉权保护的趋势和价值取向;根据当事人理论,立案登记制不要求当事人适格的判断置于立案程序中;对诉的利益进行审查及其审查强度,并非某种立案模式的专属,具有一定弹性;从利益衡量的角度,在当前的立案制度中,应更多的考量公正价值而非效率。立案模式可分为自由模式、诉状模式、诉案模式、可诉性模式四类,各有优劣,立案登记制改革实质上是从诉状模式逐步向诉案模式演变的过程。从历史考察的角度看,我国封建时期的立案制度对当事人诉权的限制与市场活力呈现反比的态势,这些限制体现在申请立案的主体、内容、时间等诸多方面。清末修律直接从德日引入当时大陆法系先进的诉讼制度,立案在制度层面形成了审案法官的一元化、二阶段审查模式,但由于这套立案制度与地方经济基础并不配套,宏观上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人民司法,在制度方面的建设程度不足,直到改革开放后,三大诉讼法出台,立案制度才基本确定,这一时期的立案审查制大体能够满足社会主体诉讼需求,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立案难”的现象。最后,立案登记制改革提出后,立案制度迅速发生转变,进入了新的历史局面。我国现行法律中有关立案登记的规定分别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以及刑事自诉的制度中,具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各个诉讼的差异。立案登记制从基础来说,建立于起诉条件/立案审查的背景下。立案审查制中的“立案”,主要是指审查起诉的积极后果,即起诉经审查确定符合起诉条件,然后设立案号并予以登记,再交由业务庭进行庭前阶段的处理,这与立案登记中的“立案”并不处于同一层面。就制度构造而言,立案制度嵌于“起诉——受理——审判”的线性结构中,立案登记制旨在将起诉与受理分立为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实现登记之目标。通过个别访谈、数据调取等实证研究方式,立案登记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各地法院采取的具体改革方法、实施步骤虽有不同,但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就具体问题而言,立案登记制也存在导致人案矛盾加剧,在司法操作中立案标准不统一、恶意诉讼难以识别、配套制度亟需完善等突出问题。针对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立案登记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首先,应当持续推进立案登记的模式转型,明确立案阶段的审查内容,准确划分审前各部门的职责。其次,在制度设计上,应当区分立案审查与起诉审查、明确各类案件的立案条件、完善立案审查的实施规则。再次,就配套制度而言,应当深化多元纠纷解决制度改革、完善诉讼案件分流机制、强化滥诉行为的治理、注重立案登记的普法工作。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对法院立案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案质效、强化审判管理等三个方面。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有效解决司法统计和司法管理的技术难题,大大提高司法运行的效率和规范化程度。目前司法机关在立案登记制施行中采用了较多的信息化措施。信息技术在立案环节的应用中,也要注意应对相关问题,以保障其对立案登记制改革的顺利推进起到正面效果。
其他文献
学位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古代资料,笔者结合现代文献对桑类药材(桑叶、桑白皮、桑枝、桑椹)的名称、基原、产地、质量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等进行全面梳理和综合考证,为含该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桑叶、桑白皮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桑枝入药始载于《近效方》,桑椹入药始载于《新修本草》。唐以前,本草书籍记载桑有山桑与女桑之分;自唐以后,桑类药材基原有白桑、鸡桑、山桑、荆桑、鲁桑等,
学位
后金融危机时代,一方面世界经济步入震荡调整时期,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急剧耗竭。为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以及应对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的双重危机,我国政府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首。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技术力量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相较其他产业而言,节能环保产业前期资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的集中式架构通过省略对逐盒的故障诊断和管理的需求,降低了网络复杂性并提高了网络的可管理性。同时,计算、处理和联网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时延敏感的智能环境应用(如智能城市应用、智能工业、智能健康系统和智能家居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智能环境中应用传统网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实时数据传输、可编程性、路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等,以提供
类别股份是公司发行的承载着不同股权内容的股份。在公司法现代化和自由化的背景之下,公司发行类别股份已成为资本市场中金融创新的常用工具,各国也逐渐通过立法承认授予公司在发行类别股份方面更多自主权。其中大多数英美法系国家都已经建立起较为成熟的类别股份制度,除了在立法中规定公司可以发行各种不同类型的有关利润分配、剩余财产分配、表决权及董事选任、偿还、转换等类别股份之外,甚至还允许公司在较大的自治范围内自由
雏鸡出壳时立即与外界环境接触,要面临多种应激因素,此时机体的免疫状况直接影响存活率和整个生命周期。众多研究表明,胚蛋注射疫苗可以有效诱导鸡胚产生免疫应答反应,从而增强出壳后雏鸡初期的抗病毒感染能力。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HN)可以诱导家禽体液免疫产生保护性抗体,是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抗原。本研究选择NDV HN基因构建重组乳酸
商标是商品经济与市场交易发展的产物,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商业社会,商标在促进商品交易、规范市场秩序、推动企业产业结构升级乃至提高国家竞争力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商标的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识别来源,诸如品质保障、广告宣传以及文化传播等其他方面的功能开始得到更多认可与关注。在此背景下,加强商标保护以推进企业商标品牌建设似乎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而这一共识部分导致了商标权人不断通过法院诉讼或者游说等方
沸石分子筛是一种由四配位TO4(T是指四配位Si、Al或其他杂原子)连接而成、具有三维微孔结构的结晶材料,不同的TO4连接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拓扑结构。分子筛被广泛地用作催化剂、离子交换剂及分离过程中的吸附剂,而各种各样的后处理方法对分子筛进行改性,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范围,本文针对某一特定用途,采用不同的后处理改性方法使得分子筛材料获得最佳性能,并系统的研究了分子筛化学组成、酸性位点、孔道结构及晶体形
本试验研究了生茸期梅花鹿饲粮最适精氨酸水平和过瘤胃精氨酸添加量,并探索了精氨酸促进体外培养的鹿茸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软骨分化的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饲粮精氨酸水平对梅花鹿产茸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参数和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精氨酸水平对梅花鹿产茸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血清游离氨基酸和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15只雄性梅花鹿(6岁龄),根据饲粮精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