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陆画是我国古代寺庙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在水陆法会殿堂上的一种宗教题材画。水陆法会最早起源于印度,是中国古代佛教法事中比较盛行的一种。水陆画质地取材于绢、布、纸,多为工笔重彩人物卷轴画。水陆画对中国佛教史论研究、美术史论研究、民间宗教信仰、戏剧文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山西是一个文物大省,现遗存许多古建筑、寺观壁画。水陆画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本文从水陆画图像艺术的研究入手,用“图像学”、“文献学”、“民俗学”、“考据学”、“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宝宁寺明代水陆画的图形、样式考察分析。以该寺庙中《毗卢遮那佛》、《天藏菩萨》、《大威德焰发德伽明王》《饥荒殍饿病疾缠绵自刑自缢众》等图像为切入点,分别从图像内容、构图、用线、色彩等方面考察研究,对图像进行了比较、归纳、梳理,试图从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来表达其文化思想和美学价值。拟尝试发掘对水陆画的新认识,以期探究其时代语境和审美风格。通过与唐代、元代绘画的艺术比较,对宝宁寺图像艺术做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和深度的分析解读,更加具有理论价值、开拓性价值、文化内涵以及现实意义。宝宁寺的水陆画堪称艺术精品,不仅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而且对文化学、考古学、社会学、美术学等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范本,更加提升了宗教艺术思想在美学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