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以后,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日渐深入人心。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人员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对包括非物质文化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生存环境正不断的恶化,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杂居区或小聚居区,其变迁和消失的速度在加快。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兴安县华江瑶族乡为切入点,立足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民俗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充分发挥田野调查的作用,对当地现存的非物质文化进行调查,以大量的访谈为基础,从民间信仰、语言与口头传说、礼俗、民间舞蹈、瑶族刺绣、瑶族医药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描述,通过纵向的对比,了解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及现状,并详细分析当地瑶族非物质文化所具有的文化特点以及所蕴含的价值,明确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当地瑶族非物质文化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借鉴当前我国各地非物质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的经验,进一步明确在文化保护工作中应坚持的原则。结合当地已采取的一些传承和保护措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尝试提出长期有效的保护、传承建议,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华江瑶族非物质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和价值,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如何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是一项艰巨且繁重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开发商以及民众应形成合力,积极探索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可行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