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垃圾填埋场中晚期渗滤液处理工艺改造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Z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化县垃圾填埋场自2011年1月投入运行,其垃圾渗滤液采用两级A/O+Fenton+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进行处理,处理规模为100m3/d。随着填埋区内垃圾的厌氧分解,产生的垃圾渗滤液表现出高氨氮,可生化性差等中晚期特征,原有工艺的处理出水已无法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为避免垃圾渗滤液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新化垃圾填埋场对原渗滤液处理工艺进行改造。本文主要对新化县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系统改造工艺的论证及确定、改造后处理工艺的生产运行效果和改进措施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原有工艺的运行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原工艺主要存在生化系统处理效率低等问题。结合该填埋场渗滤液的水质特征与现有的场地条件,最终确定改造方案:将原二沉池改造为膜生物反应器(MBR)膜池,与原两级A/O工艺组成MBR生化处理系统,同时为保证出水水质稳定,增加纳滤(NF)和反渗透(RO)工艺作为深度处理。其次,在改造工作完成后,对以MBR+NF+RO为核心的组合工艺进行生产性试验表明:在进水COD浓度为18004470mg/L,氨氮浓度为16122480mg/L,硝化液回流比为300%,溶解氧为1.52.5mg/L的条件下,系统对COD、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4%和99.2%,出水COD浓度低于60mg/L,氨氮浓度低于20mg/L,出水水质稳定,各指标均能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最后,针对改造工艺中膜深度处理系统的浓缩液问题,采用混凝+氧化法对纳滤以及反渗透系统的浓缩液混合液进行处理。混凝试验的结果表明:聚合硫酸铁(PFS)相较于聚合硫酸铝(PAS)、和三氯化铁(FC)更适合预处理纳滤和反渗透浓缩液,且在初始pH为5.5,PFS投加量为1200mg/L时取得最佳效果,此时混凝对浓缩液中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52.1%和78.8%。混凝预处理出水分别采用H2O2氧化法和Fenton高级氧化法进行深度处理,H2O2氧化法的最佳试验条件为:初始pH为4,药剂投加量为100mmol/L,反应时间150min时,对浓缩液中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36.1%和62.3%,B/C值从0.08提高到0.18。Fenton高级氧化法的最佳试验条件为:初始pH为4,H2O2投加量为100mmol/L,[H2O2]:[Fe2+]摩尔比为5:1,Fenton试剂的分次投药比为3:1,反应时间120min时,对浓缩液中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68.1%和97.5%,B/C值由0.08提高至0.36。在同为最佳工艺参数的情况下,Fenton高级氧化法的药剂成本相较于H2O2氧化法高出8%,但对COD的去除效果可提高85%,对浓缩液可生化性的改善效果可提高75%,更有利于后续生物处理的进行。因此最终确定纳滤及反渗透浓缩液的处理方案为:先经混凝-Fenton高级氧化工艺提高可生化性后,再回流至渗滤液生化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其他文献
夜深人静,正是夫妻枕边私语的美好时刻。据美国著名男性网络杂志“问他”报道,有研究表明,枕边私语可以让夫妻关系更亲密,婚姻更幸福。对女性而言,枕边私语更为重要。因为与心爱的人耳鬓厮磨、窃窃私语,是彼此身体与心灵贴合的过程,这能让她感到无比幸福。   性学研究者詹斯敏·李指出,枕边的悄悄话并不需要很长时间,一般五六分钟即可。夫妻双方最好面对面地侧卧,或丈夫将妻子揽入怀中。若是面朝上平躺,两人之间的互动
【正】吴恒,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2011年5月11日,吴恒召集3 3名志愿者,于短短一个月时间内,统计整理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2004-2011)》,发布数
通过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陈太路停车场与综合基地的设计实践,介绍停车场与综合基地建筑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建筑布置、出入口及交通流线设置,建筑结构形式的选择、建筑风格的
2012年2月1日,新华社专题发文《“洋神医”还是“洋骗子”?》,赞扬哈尔滨儿童医院“80后”李清晨医生对“美国抗衰老医学科学院”欺诈行为的勇敢揭露。媒体和网友对李清晨赞不绝
咏叹调《我爱你,这爱情坚贞》是歌剧《牧人王》中的一首回旋曲式唱段,创作风格鲜明,富有细腻的情感,刻画了一个果断勇敢、善良朴实人物形象。笔者选取该咏叹调进行研究,主要通过对歌剧《牧人王》的介绍、咏叹调《我爱你,这爱情坚贞》的音乐本体分析以及演唱分析三方面进行细致地研究。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能够使自己对此咏叹调有更多的理解,对提高演唱技巧、情感把握以及阿明塔的人物塑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其他声乐学
目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指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和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的糖尿病,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明确,现认为是一种由遗传和免疫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细胞、NK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参与了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在所有参与1型糖尿病发病的免疫细胞中,恒定型自然杀伤T(invariant natural ki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