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经济危机和军事危机。为了尽快走出危机,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参加生产成为解决问题的首选。以南泥湾的成功实践为开端,中共在各根据地发动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大生产运动。党、政、军、民、学均被动员参加生产,政府可供动员的一支潜在劳动大军就只有“二流子”了。当时,根据地在天灾人祸的共同影响下,“二流子”数量惊人,给根据地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经济方面,他们不仅不从事生产劳动,还妨碍生产活动;社会方面,他们的很多不良习惯,扰乱了社会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政治方面,他们很容易被敌人利用,严重阻碍了中共的乡村社会动员。改造“二流子”,使他们改邪归正,参加生产,迫在眉睫。根据地政府综合采用了多种措施对他们进行了成功的改造: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具备参加生产最基本的条件;对症下药、感动说服,从思想上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利用榜样的力量,一方面是劳动英雄的力量,另一方面是改造成功的“二流子”中的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积极改造,努力向榜样看齐,并争当榜样;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促进“二流子”的改造,一方面对顽固的“二流子”进行排挤,使他们在强大的社会舆论面前不得不洗心革面、参加生产,另一方面对正在改造的“二流子”实行全社会的教育监督,使得改造取得的成果得以稳固并继续发展。改造后的“二流子”积极投入生产,生产热情空前高涨,成为了生产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家庭和睦,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政治影响。本文以丰富史料为基础,对大量改造“二流子”的成功案例进行归纳整理,并运用相关的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对改造的措施进行分析和解读,为我国现在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