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镇文学活动及文学思想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d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镇的文学活动、文学思想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身居高位,富有才情的范镇与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皆有往来,他们共议朝政,诗酒唱和。范镇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赋、散文、笔记等。他的文学思想“以补治道,而致和理”、重史崇实、尚自然及雅乐理论都体现在他丰富的文学创作中。范镇的文学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有益于后人对北宋的社会生活、对北宋时期蜀地风俗民情的研究,其文学亦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宋史》对范镇的生平有具体的记述,《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历代名臣奏议》、《名臣碑传琬琰集》等各种文集都对范镇有所记载,但仅限于其某一件事或某一方面,如朝政、音律等。近代关于范镇的研究热潮,出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范镇生平及其家世的研究,如范镇的从政时期、闲居时期,成都范氏家族;二是研究范镇的交游活动,与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三是研究范镇的文学,笔记《东斋记事》和部分诗歌;四是对范镇以儒为本的学术思想及其政治活动的研究。此外,对范镇的音乐和医学方面的研究,亦有一些成果。但总体而言,对范镇作为文学家这一身份的研究较少,对范镇的文学活动、文学思想的研究不多,对范镇作为蜀人,研究他与巴蜀文化之间的关系更是少之又少,这些便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契机。本文根据文学思想史的研究和写作方法,对范镇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想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影响范镇文学活动展开、文学思想形成的因素,包括范镇的生平概况与著述,他的官宦生涯、闲居生活,北宋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巴蜀的审美意识倾向。发现范镇以儒为本的思想与他的家世、为政经历、北宋统治者对文人的重视、北宋内忧外患的环境密切相关。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亦多忧心国家、关心百姓的内容,他正直果敢的性格使得他交往的文人亦是忠义之人。北宋经济的繁荣,士人交游的风气和雅俗并赏的审美趋向,使得范镇与文人间多往来,多交游活动,市民的生活趣事亦成为范镇文学创作的素材。此外,巴蜀文化的浪漫,“好文雅”的传统使得范镇喜爱诗文唱和,闲居期间更是如此。巴蜀的风物,亦是范镇文学创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分析了范镇的文学活动,包括他与文人之间的交游、修史以及他的文学创作活动。范镇与文人间的交往,丰富了他文学创作的内容,其他文人的文学思想亦影响着范镇的文学追求、文学思想。北宋史学的繁荣,统治者对修史的重视,使得范镇亦加入修史的行列。修史使得他逐渐形成了重史崇实的思想,在闲居期间仿效唐人著书以记述当时之事,写作笔记《东斋记事》,俾使后人有可考。其中,在范镇与文人间的交游这一部分,分为大型的诗文酬唱和单独的文人往来。对于他的文学创作则是根据其题材进行分类,再分别分析其思想内容、行文风格等。再次,根据范镇的文学活动,结合时代背景,总结归纳范镇的文学思想,并作进一步的阐述。最后,分析了范镇的文学的价值。他的文学记录了巴蜀的物产、名胜,对宋代蜀学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反映了北宋政事、对外关系,批判了北宋文坛的浮华文风。其文学还具有文献价值,被其它典籍引用、补其它典籍之缺、对其它典籍的订正以及与其它典籍互证。
其他文献
军事英语属于专门领域的英语。它有自己的逻辑和语言特点,是一种有特定用途的英语。军事英语的翻译工作也是英语翻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军事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性材料
β-葡聚糖酶广泛的应用于是啤酒酿造、饲料加工、功能性食品制造、环境保护以及纺织等工业领域中。但是,目前为止所报道的β-葡聚糊酶的酶活力较低,耐热性较差,限制了 β-葡
当前各项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经济、金融格局不断变化。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金融脱媒”加剧,银行业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快速迭代发展。金融科技成为驱动商业银行转型创新的主要动力,极大推动了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进程。与此同时,小微企业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日益凸显,国务院、各部委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并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得
随着储能设备的不断向前发展,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器件,在功率密度、充电速度和使用寿命方面很有优势,因此在电动汽车和微电子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热门方向之一。然而,目前超级电容器的主要缺点是能量密度不高,导致了它的应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一般来说,超级电容器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受到电极材料的影响,因此,如何对电极材料进行调控及优化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和挑战。过渡金属氧化物/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快速崛起,特别是基于手机客户端的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获取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这也宣告了信息过载时代的来临。信息过载,使得网络
通过检索课程标准的相关文献,对国内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研究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探讨了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开发原则,明确了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基本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