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乌梅丸对经内镜下治疗后大肠腺瘤防治作用的临床观察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Va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及意义现代医学研究中,大肠腺瘤发病机制并不明确,且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起病较为隐匿。大肠腺瘤是目前公认的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其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代临床实践中,针对大肠腺瘤的治疗,首选内镜下切除,之后需要患者半年至一年左右定期复查电子结肠镜,药物防治仍无突破性的研究进展。本研究旨在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加减乌梅丸对大肠腺瘤复发率的影响,为中医药防治大肠腺瘤提供可行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11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已于肠镜下切除息肉,并经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将110例受试者随机平均分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连续口服加减乌梅丸颗粒剂3个月,对照组无干预。6个月复查电子结肠镜,观察息肉复发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可能影响息肉复发的因素等。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视需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重复检测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结果本试验共纳入有效病例11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5例,其中男性占比62.7%,女性 37.3%,30-40岁患者 13.6%,41-50 岁患者 20%,51-60 岁患者 39.1%,61-70 岁患者27.3%。纳入的110例患者中,有腹泻症状的患者占比34.5%,其次为腹胀23.6%,腹痛26.4%,食少10%,便秘6.4%,黏液血便3.6%,消瘦2%,另有31.8%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Bristol大便分型以4型居多,占比32.4%,其次为5型30.6%,6型18.0%,余者占比较少。腺瘤数目以单枚居多,占比59.5%,2枚者23.4%,3枚以上者16.2%。腺瘤大小以5-10mm者居多,占比52.6%,其次为5mm以下者,占比31.4%,10mm以上者仅有18.9%。腺瘤分布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占比70.9%,其中直肠21.1%,乙状结肠25.1%,降结肠24.6%,右半结肠占比29.1%,其中横结肠17.7%,升结肠11.4%。腺瘤病理分型以绒毛状管状腺瘤居多,占比64.0%,其次为管状腺瘤31.4%,绒毛状腺瘤仅有4.6%。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主要临床症状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及组间的癌胚抗原前后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体复发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息肉大小对复发率的影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加减乌梅丸可明显降低大肠腺瘤经内镜下切除后的半年复发率;2.加减乌梅丸可明显改善大肠腺瘤患者腹泻与腹胀的临床症状;3.大肠腺瘤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男性、50岁以上;4.大肠腺瘤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腹胀、腹痛,其次为食少、便秘、黏液血便及消瘦,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5.大肠腺瘤患者的Bristol大便分型以4/5/6型居多,2型、7型占比较少,1型少见;6.大肠腺瘤以单枚居多,其次为2枚,3枚以上者较少;大小以5-10mm者居多,其次为小于5mm者,10mm以上者较少;分布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病理分型以绒毛状管状腺瘤居多,其次为管状腺瘤,单纯绒毛状腺瘤较少;7.加减乌梅丸对大肠腺瘤患者的CEA值无明显影响;8.患者息肉大小与息肉复发率正相关。
其他文献
<正>股骨头骨骺滑脱(slipped capital femoral epiphysis,SCFE)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好发于骨骼生长最快的年龄段,在有或无明显外伤的情况下,股骨头骨骺在干骺端滑移,导致髋部
<正>2011年12月29日,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国土资源所监察中队队员进行日常土地巡查,发现有农户在农田里打地基,队员上前询问,农户回答是造楼房,并称已经审批过了。执法队员当
乳腺癌是世界上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美国癌症协会估计,2014年约23.5万美国女性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1]。乳腺癌在我国发病率也比较高,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显示,
<正>癫痫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某些兴奋性过高的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致的脑功能异常,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认知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