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外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参与到中国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当这些外籍教师在向学生们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将本民族的非语言交际信号带到中国的ESL的课堂上。在这样特殊的跨文化交际的课堂中,外籍教师的非语言行为是否能够实现预定的非语言交际效应?在其沟通的过程中,非语言交际信号对中国学生理解目的语构成多大程度的障碍呢? 本文作者在研究了美国学者库柏关于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功能理论的基础上,自2002年9月份到2003年6月份,跟踪调查了五个外教主讲教学的五个班学生的课堂教学情况。整个调查着重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即(1)外教的非语言行为是否能影响师生关系;(2)外教的非语言行为是否能影响学生参与教学;(3)外教的非语言行为是否能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4)外教的非语言行为对中国学生理解目的语构成多大程度的障碍。 历史文献综述:非语言交际的科学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40年代,其中有四部著作特别值得提及,即1952年伯德惠斯特尔的《体语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Kinesics; 1959年和1966年美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人霍尔的《无声的语言》和《潜在的尺度》Silent Language,The Hidden Dimension,以及法斯特在1970年出版的《体态语》Body Language。其中霍尔的《无声的语言》和《潜在的尺度》具体提出了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领域内更广泛研究的价值。我国对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始于19世纪80年代。1988年庚二岭先生专著的《体态语概说》和1999年毕继万先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两部著作开始了中国对非语言交际的研究。目前来看,公认的权威著作是布罗斯纳安于1984年所著的《中国<WP=74>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一书,该书的材料最为丰富。布罗斯纳安认为中英文化聚拢型与离散型之别是中英非语言交际行为差异的核心所在,这也是迄今为止对中英非语言交际研究最有价值的论述。关于非语言信号在不同场合的功能和效应,西方学者提出说法很多。库柏认为非语言交际在课堂中可以从多方面配合语言起到特殊的辅助作用,教师的面部表情、目视和其它的非语言行为能够影响师生关系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些作用包括行为表现、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要求、回应与强调、态度与情感、与学生对话的引导和控制以及课堂控制。Rosenthal和Jacobson 在对课堂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中发现,教师的非语言行为能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研究结论同时也符合安德森“直接”理论的说法,即通常情况下,学生喜欢行为“直接”的教师和他们的授课,因为这些“直接”的行为能够影响学生参与教学的情绪和积极性。本文作者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在本次调查中将非语言交际定义为“除了有声语言之外的、所有能够影响人类交际的因素”,具体分为八大类,即体势动作、近体距离、空间距离、环境因素、时间安排、身体特征、副语言和装束用品。本文还需要侧重的是中西方沟通中的文化问题。Samovar 和 Porter认为在所有文化群体中,西方人和亚洲人之间的沟通是最难的。这一难度主要源于语言、文化等诸方面的差异。在ESL课堂教学中,外籍英语教师和中国学生因属于两个差异最大的文化群体,彼此间的沟通难度和准确度相差也最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非语言行为能否实现库柏提出的各种功能吗?外教的非语言行为对中国学生构成多大程度的障碍呢?这些问题也是本调查主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设计思想和采用的各种实验方法:本调查被试人员为5名英美国家的外籍教师和吉林大学2002级的5个博士研究生教学班。调查发生在吉林大学的排椅式教室。调查所使用的工具包括调查问卷、<WP=75>课堂观察、个别访谈和SPSS软件包。第一次问卷调查在课堂观察之前进行,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英语背景和对英语国家常用的非语言交际符号的熟悉程度。课堂观察持续了十五周,共分三个阶段(全程观察,第一个10分钟和第二个10分钟)。两个十分钟的观察主要关注五位外教在课堂中的非语言行为(主要为体势语)的出现频率;全程观察为综合情况观察,主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课堂效果。期间作者还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了现场访谈调查,以便获取及时的反馈情况。该学期末,作者对学生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主要调查教师的非语言行为是否影响师生关系、学生的课堂参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生感受到的非言语交际障碍。调查结果:第一次调查问卷主要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和学生对英语国家常用非语言交际信号的熟悉程度。经过统计分析的调查结果说明,虽然少量个体存在差异,但大体相同。由于每位教师的第一个十分钟的非语言行为较第二个十分钟活跃,因此课堂观察结果只选取教师第一个十分钟的非语言行为的平均频率。数据显示五位教师的体势语频率各不相同。第二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五位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对师生关系、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证明教师的非语言行为能够影响师生关系、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调查结果还表明学生能够感到来自教师的非语言交际信号的障碍,但障碍不大。两次问卷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