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氮输入增加对樟子松固沙林土壤无机磷转化的影响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iyao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向大气中输入了大量的氮氧化物,最终通过大气沉降进入生态系统。随着大气氮沉降的不断增加,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磷元素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磷作为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其重要性仅次于氮,并且磷的有效性主要靠磷的循环来维持。然而,随着大气氮沉降的影响,土壤中的部分磷容易被固定,磷循环受到影响,磷的有效性明显下降,从而限制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以内蒙古地区科尔沁沙地13年生的樟子松固沙林为试验对象,通过野外长期的氮添加与凋落物加倍处理来控制试验,分析樟子松固沙林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性质以及磷组分对实验处理的响应,主要结论如下:(1)氮添加会使得樟子松土壤的p H和碱基阳离子含量明显下降,其中碱基阳离子含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钙离子(Ca2+)含量的下降所致。氮添加会导致土壤酸化,引起碱基阳离子流失,阳离子流失又会进一步造成土壤酸化。凋落物加倍处理对氮添加处理引起的土壤酸化有缓解作用。(2)氮添加会导致森林土壤酸化,微生物的活性受到抑制,导致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的微生物量碳(Cmic)、微生物量磷(Pmic)以及酸性磷酸酶活性(APA)下降。氮添加和凋落物加倍处理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的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它们的交互作用会使磷酸酶活性得到增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氮添加引起的磷限制刺激了磷酸酶的活性增强,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碳元素是微生物的主要限制性营养元素,而凋落物的增加提高了樟子松土壤碳元素的输入,为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磷酸酶的合成提供了养分,因此磷酸酶的活性得以增加。(3)在氮添加的条件下,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的磷吸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三种处理,但氮添加的影响在土壤溶液磷浓度达到23 mg L-1左右之后才会表现出来,而本实验的樟子松土壤磷浓度无法达到该标准,因此,磷吸附对本实验的影响较小。(4)氮添加及凋落物加倍对不稳定有机磷(Na HCO3-Po)的含量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它们的交互作用会使不稳定有机磷的含量降低。碳氮输入增加对不稳定有机磷的交互作用主要来源于对酸性磷酸酶活性(APA)的交互作用。碳氮输入增加对樟子松固沙林土壤磷转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不稳定有机磷(Na HCO3-Po)的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磷酸酶活性的降低很容易造成土壤不稳定有机磷(Na HCO3-Po)向不稳定无机磷(Na HCO3-Pi)的矿化减少,从而使得土壤磷的有效性下降,变成植物难以吸收利用的磷组分。
其他文献
生物数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传染病动力学建模.结合传染病动力学知识,合理建立疾病模型,结合数值模拟,发现传染病传播的规律,得到传染病爆发和流行的重要原因,找到疾病防控的方法.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根据安徽省疾控中心提供的数据,查阅相关文献及使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发现PM2.5对呼吸道疾病有影响.为此,建立受空气污染影响的非自治呼吸道疾病传播模型,并用传染病动力学知识对模型进行定性分析,得
在目前发展的众多电化学能量储存器件中,因具有低毒性、循环寿命长、充电速度快、功率密度高、安全环保等优良性能,超级电容器倍受科研人员的青睐。但是,低能量密度仍是其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设计合理的异质界面结构、引入缺陷工程或者与高能的电池材料相结合,是解决上述问题可行的方法。本文选择柔性碳布为基底,设计了具有异质界面的Co9S8@NiMn双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和具有氧空位缺陷工程的Co9S8@MnO2纳米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石油、煤等化石燃料也日益开采殆尽,因此人们急于寻找一些可代替的清洁能源。在这个背景下,燃料电池(Fuel Cell)在预防大气污染、提供清洁能量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其中质子导体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H+-SOFCs)作为全固态的燃料电池,是效率较高、对环境污染较小的发电方式。因此,H+-SOFCs被认为对治理环境污染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论文旨在研究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常见原因。发达国家CAP的患病率远小于发展中国家,CAP患者入院治疗并发生死亡事件的几率在13%左右,而严重CAP患者的死亡率约达35%,其中30天的死亡率极高。利用电子健康记录(Electronic Health Record,EHR)中的数据
随着能源需求的激增和全球变暖的加重,可再充电的离子电池作为最有前途及最有效的电化学储能系统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其中,锂离子电池(LIBs)发展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但由于金属锂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让它的大规模使用受到了约束。同一族的钾不但有相似的理化性质,而且资源更充足,因此开发高性能的钾离子电池(PIBs)更具有实际意义。而生物质材料成本低、来源广、环境友好,其衍生的硬碳材料在离子电池中更是体现
由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使得全球能源消耗呈指数级增长,而化石能源的供应无法以一种可持续性的方式加以满足。此外,通过在空气中焚烧化石燃料来释放进入大气的各种有毒性气体,例如CO2,SO2,CH4和N2O,也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可再生能源中的太阳能利用成为研究方向之一,其中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成为光伏器件的研究热点。相比于其他太阳能电池,DSSC具有成本低、易组装、毒性低
温室效应、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危机慢慢地已经成为较为严峻的挑战。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化也早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需要棘手解决的问题。而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电池技术也已经在不断进步和改良。而近10年来,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危机问题。但是动力锂离子电池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大,导致容量明显衰减;和一些不可确定因素使电池失效或发生安全事故问题,共同成为电动汽车在使用和
小分子荧光探针在生物体系内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可以通过荧光探针更好的了解生物细胞内部的微环境变化情况,探针的荧光信号会随着细胞内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小分子探针在生物成像方面优点突出,灵敏度高,对细胞的毒性也极低,有利于实现对细胞的长期监测。同时,我们可以对探针进行适当的设计,使其能够靶向响应不同的细胞器,也可以针对不同的细胞环境因素进行响应,如极性、粘度、p H等。荧光探针因此被更多的
社会公共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智能监控成为保障社会稳定和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其中异常行为检测是智能监控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目前,手扶电梯遍布各大超市、商场和交通枢纽站等公共场所。由于电梯加速、电梯故障、物件滚落和不规范乘坐电梯等原因,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而现有的监控系统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去监控,难以达到切实有效的检测效果。因此,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对手扶电梯上易发生的异常行为进行检测
随着个人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已投入大量精力来开发高性能的柔性可拉伸储能设备,为集成有源设备供电。超级电容器因其简单结构、高功率密度和循环稳定性而可以发挥这一作用。而柔性微型电子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便是设计和制备与其相适应的轻微电化学式柔性存储器件。其中主要包括了碳纳米管、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MXenes)、聚苯胺(PANI)、聚吡咯(PPy)等具有高导电性、高比容量、优越的亲水性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