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早期活动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和肢体功能的安全有效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将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06月-2019年02月期间入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机械通气患者33例设为干预组,2019年03月-11月期间符合纳排标准的机械通气患者33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研究医院ICU护理常规,入组当天给予相应的干预方案,其中对照组给予ICU护理常规,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活动干预:(1)患者无意识或意识差时,进行床上翻身或四肢被动活动;(2)患者意识清醒,可配合医护人员指令后,增加肢体主动活动,若可独立完成肢体主动活动,则辅助其进行床上坐立;(3)患者意识清醒,上肢可抵抗阻力后,协助患者坐于床沿;(4)患者意识清醒,下肢可抵抗阻力后,协助患者离开床沿坐床旁椅,同时,在此基础上训练离床站立和行走。分析比较两组患者:(1)基本资料;(2)医学研究委员会评分(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score,MRC);(3)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率;(4)最大吸气压(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5)呼吸力学指标:肺动态顺应性、潮气量和气道阻力;(6)血气分析指标:PH、PaO2、PaCO2和HCO3-;(7)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和总住院时间;(8)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活动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或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所有统计检验中,P<0.05(双侧)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3例患者(干预组38例,对照组35例)。其中干预组因气管插管期间行心肺复苏排除2例,病情加重不能继续参与研究排除2例,资料收集不完整排除1例,对照组因病情加重不能继续参与研究排除1例,资料收集不完整排除1例,因此,本研究最终纳入66例患者(干预组33例,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基线特征资料比较均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结局指标具有可比性;(2)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医学研究委员会评分(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score,MRC)的比较,在拔管前(P=0.005)和出ICU前(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ICU获得性衰弱(ICU acquired weakness,ICU-AW)发生率的比较,在拔管前(P=0.003)和出ICU前(P<0.001)也均有统计学差异;(3)早期活动干预后,拔管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IP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不同时间点的MIP值组内比较显示,干预组拔管前MIP值(-35.42±7.591)高于入组时(-26.09±6.346),且前后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拔管前MIP值(-28.73±4.843)高于入组时(-23.58±4.34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早期活动干预后可改善患者呼吸肌肌力;(4)气管插管拔管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肺动态顺应性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4),潮气量(P=0.153)和气道阻力(P=0.097)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时间点的呼吸力学指标比较显示,干预组拔管前的肺动态顺应性(63.300±26.551)高于入组时(49.420±26.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干预组的气道阻力在拔管前(7.860±2.315)低于入组时(10.070±3.245),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2),其他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5)拔管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显示,HCO3-(P<0.001)有统计学差异,PH(P=0.078)和PaO2(P=0.262)和PaCO2(P=0.781)无统计学差异;(6)干预组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10.910±5.660 vs 20.610±11.270、17.090±9.530 vs 24.120±9.310、7.900±4.720 vs14.900±6.82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干预组发生4例不良事件(呼吸频率过快2例,心律失常2例),对照组发生2例(呼吸频率过快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2);生命体征在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的比较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早期活动可提高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肌力和肺动态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早期活动可提高机械通气患者四肢肢体肌力,改善患者身体功能状态,减少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率;严格筛选符合早期活动安全标准的患者进行早期活动是相对安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