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学翻译的阐释翻译理论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x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阐释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之后,在上个世纪,又再度焕发了活力并吸引了国内外翻译研究领域的注意。 综观现阶段翻译研究现状,文学翻译的阐释学翻译理论研究对西方翻译界的影响力可谓是与日俱增,同时其对国内翻译领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借鉴国外已有的阐释翻译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对于构建系统的中国翻译体系有着极为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回顾了语文翻译学派、结构主义翻译学派及解构主义翻译学派,通过对这些翻译学派与阐释翻译学派的对比,证明了译者、读者、文本这三个一直以来很少被语文翻译学派、结构主义翻译学派以及解构主义翻译学派适当关注的翻译要素,在阐释翻译学派中备受关注。 通过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文本中存在的历史文化因素,本文提出了作者、读者及文本这三个翻译的要素在翻译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证明了在阐释翻译领域由于阐释翻译对译者前见和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感觉予以体谅,从而赋予译者适当的主题性;为了满足读者的审美期待,阐释翻译为读者提供个更加通顺易懂的译文;由于对文本中历史文化因素的重视,文本的生命得以延续。因此,看到对阐释翻译理论的研究将有助于现代翻译领域去重新认识翻译的任务及其与翻译三要素的紧密联系。 阐释学翻译理论在中国作为一个新的学科,虽然还处于发展阶段,但由于它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文学翻译模式,为其提供了多角度的标准,可以看到它有着巨大的潜质和光明的前途,并且这也将是翻译研究向着跨学科方向发展的一次全新体验。因此,将阐释学引入文学翻译研究就必将会为文学翻译开启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并且将会为现代文学翻译领域作出更多的贡献。
其他文献
阿薩伊果是产于亚马孙雨林地区一种棕榈树的果实,也被称作巴西莓。其果核直径7至10毫米,可使用的果肉厚度只有1毫米,富含维生素C、磷、钙、铁等,抗氧化效果尤其显著,因此被称为巴西的“超级水果”。巴西北部的亚马孙州和帕拉州是阿萨伊果的主要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