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的创作存在于她的个性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共性的错综复杂中,而她的个性和国家民族的同一性重合、偏离、隔绝,也映射出了她整个创作生涯的变化。本文在史传性的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结合萧红文本进行分析,以时间为经线,以萧红自我与文本关系为纬线,将萧红的生命经历与文学创作同步演绎,分别以不同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跋涉》、《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中心,采用心理分析、文本细读、叙事学等方法,探究萧红自我与文本关系之“游离”“挣扎”“抽离”。
论文主体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以萧红早期短篇小说集《跋涉》为主要分析文本,通过呈现作品中的理念式书写,论述萧红早期作品中贯穿着一种普泛性的人道主义的怜悯,作家自我主体尚未形成,创作情感流于程式化,进而探究萧红自我与文本关系之游离。
第二部分,以《生死场》为中心,通过分析文本中所呈现的启蒙话语、阶级话语、民族主义话语的众声喧哗,以及贯穿作品始终的作者对女性生命体验和不可割舍的乡情的言说,见出萧红思想情感和价值判断存在着各种矛盾与焦灼、犹疑与徘徊,进而探究萧红自我与文本关系的挣扎。
第三部分,以《呼兰河传》为中心,通过分析作者在文本中所倾注的情感强度和叙述者在叙述时与文本主体所保持的距离,见出萧红有意为之的远距离的审美和思考,进而探究文本之所以呈现出自我主动抽离的深层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