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挣扎”“抽离”——萧红自我与文本关系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的创作存在于她的个性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共性的错综复杂中,而她的个性和国家民族的同一性重合、偏离、隔绝,也映射出了她整个创作生涯的变化。本文在史传性的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结合萧红文本进行分析,以时间为经线,以萧红自我与文本关系为纬线,将萧红的生命经历与文学创作同步演绎,分别以不同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跋涉》、《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中心,采用心理分析、文本细读、叙事学等方法,探究萧红自我与文本关系之“游离”“挣扎”“抽离”。   论文主体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以萧红早期短篇小说集《跋涉》为主要分析文本,通过呈现作品中的理念式书写,论述萧红早期作品中贯穿着一种普泛性的人道主义的怜悯,作家自我主体尚未形成,创作情感流于程式化,进而探究萧红自我与文本关系之游离。   第二部分,以《生死场》为中心,通过分析文本中所呈现的启蒙话语、阶级话语、民族主义话语的众声喧哗,以及贯穿作品始终的作者对女性生命体验和不可割舍的乡情的言说,见出萧红思想情感和价值判断存在着各种矛盾与焦灼、犹疑与徘徊,进而探究萧红自我与文本关系的挣扎。   第三部分,以《呼兰河传》为中心,通过分析作者在文本中所倾注的情感强度和叙述者在叙述时与文本主体所保持的距离,见出萧红有意为之的远距离的审美和思考,进而探究文本之所以呈现出自我主动抽离的深层蕴含。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是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一门比较重要和基础的学科,在小学阶段打好语文基础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将对学生以后的升学以及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
期刊
关于“不就 X”反问格式,以往的学者多局限于从三个平面着手探讨其在静态孤立的单句中的使用,而本文把它置于动态的篇章语境中,并将三个平面理论和篇章分析理论综合运用,系统
《北梦琐言》是唐五代着名的史料性笔记小说,作者孙光宪。此书成书年代确定,保存完整,内容广泛,能较好地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具有较高的语言研究价值。   本文以《北梦琐言》双
张九龄是初、盛唐时期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不仅具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又具有较高的政治,是促使初盛唐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他凭借着自己特殊地政治地位和文学威望,以及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