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提出了林业分类经营理念,把森林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经营,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现代林业的基本特征。随着社会发展对商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大,导致森林面积剧烈减少,森林面积减少、林分质量下降,导致人类的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物种减少等后果,甚至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步伐。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状况对于森林生态系统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正常发挥,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人们对于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的重视日益提高。1999年《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的通知》和2001年《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暂行)》以来,全国各省市分别依据国家办法,据地方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技术标准,使我国的生态公益林建设规范化、具体化。福建省林业厅于2001年颁布了相应的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对福建省的生态公益林区划作了详细的规划要求,为保护“五江一溪”等生态工程,促进福建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闽江是福建省的最大河流,流域面积为全省总面积的一半,森林覆盖率居全省仍至全国第一。但由于近几年的较为粗放的经营导致闽江流域的森林资源林分质量总体呈下降现象、虽然水土流失近几年得到一定的治理,但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已逐渐演变为经济和人类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此时以发挥生态效能为主体功能的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生态效能的正常发挥,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福建省区域及至影响大区域的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林分的森林资源状况是生态公益林生态效能正常发挥的根本基础。生态公益林的林种面积变化、林分蓄积量的增长量状况是反映林分结构的合理性、林分质量的健康状况体现资源发展的平稳状态的重要基础,是影响公益林发挥生态效益的重要基础。因而如何对生态公益林的资源状况、生态公效益的林种类型面积变化等进行一个全方位、客观的、有效动态的监测,是确定生态公益林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是人类充分利用生态公益林为人类与自然达到一个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对于人类的生活环境起着一个关键性的作用。 传统森林资源监测的方法大多是基于人工的实地调查和估测而获得的,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周期间隔长,时效滞后。本文以旨在反映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森林资源变化状况为研究目标,研究以福建省一类调查数据库样地资料和1986年、2000年、2003年福建省闽江流域的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以3S技术为手段,辅于相关数学理论方法,通过构建林地专家分类模型和林分蓄积量估测模型,研究探讨福建省闽江流域生态公益林的森林资源近18年来的资源总体变化状况,以期为我省的生态公益林建设提供辅助依据,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1)研究首先从生态公益林的区划出发,依据国家生态公益林的区划办法和福建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