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问题是当代分析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当大部分哲学家都试图从正面说明语言具有公共性、语言先天地具有可交流性时,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另辟蹊径,在阐述语言游戏说的同时提出了私人语言概念,并构造了私人语言论证,试图用反证法来说明用于表达知识、信念、感觉等的语言一开始就是公共性的。他这个论证过程沿袭了分析哲学的思维方式,顺承了前辈分析学家在解决哲学问题时的思路。
私人语言论证涉及很多分析哲学的概念与方法,本文以此为入于点,在明晰私人语言论证结构后,挖掘这个论证中所隐含的前提预设。因为如果承认私人语言存在的话就会得出语言无法沟通的结论,所以维特根斯坦做这个论证的目的就是试图可以消解这个语言哲学上的自我中心困境问题。不过一旦否定了私人语言的合理性,那么也就同时否定了实指定义在确定语言与对象指称关系时的所起的作用,这样的话,语言与其指称对象间的关系问题又摆在了语言哲学家面前。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诸如摹状词理论的指称理论来试图澄清语言与其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但是都因各自理论的不完善而没有达成共识,本文通过对比多位哲学家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所使用基本概念,来研究指称理论的合理性并且得出语言概念的含义。最后,通过正确理解语言概念的含义,把语言确定为研究对象,探讨语言的可交流性。
本文对语言的可交流性的探讨,首先开始于对私人语言论证中所涉及的诸多概念进行的阐释与澄清。在理清私人语言论证结构之后,努力揭示出这个论证的目的以及从中可能得出的结论。而对于这个论证所揭示出的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都曾有过深层次的探讨,作者在研究总结了这些哲学家的论辩之后,从中整理出本文所需分析的论点,并在充分理解前人思想基础上对语言的实质做出了作者本人的概括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