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纾对西方文学的改写及其影响——以《黑奴吁天录》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不懂外文的翻译家,林纾通过笔录他人口述的方式翻译了11个国家98位作家180多种作品。其中一部分被广为阅读,风行一时,并获得了众多现代著名作家的赞誉。然而,在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观盛行的时期,林纾翻译的小说也受到了不少指责和批评。传统翻译研究注重原文与译文间的关系,主要通过两者语言学层面的比较评价译本是否忠实于原著。而林纾翻译的小说因其删节、增添或改写之处众多被认为误译较多或不忠实于原作。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渐趋多样化,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重心逐渐向语言外部研究转移。当代翻译学不仅关注翻译过程中语言层面的转换,而且也注重研究译入语语境中的政治、文化、历史、审美价值观等各种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依据勒弗维尔的理论,翻译是一种改写,受到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以“翻译研究”学派的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林译小说《黑奴吁天录》进行个案分析,讨论“有意误译”这一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重点阐述了译入语社会的意识形态、诗学、审美价值观等众多非语言因素对林纾翻译活动的影响,从而提出林译小说中的有意误译是林纾对原文的操控和改写。这为全面、公正地评价林纾的翻译作品提供了比较充分的论据。同时,本文分析了林纾对西方文学作品的改写对当时中国社会历史环境的反作用。林纾的翻译作品给当时的中国文坛输入了新的文学观念及表现手法。他的翻译作品中出现的新理念也在产生着一种的新的意识形态。林纾的翻译实践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去衡量译作在文化交流上的地位。
其他文献
转述动词是转述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学术语篇中发挥重要作用。作者使用转述动词来介绍前人研究,支持自己观点,并表达立场。本研究对英语经济类期刊论文中使用转述动词的情
我自己之所以被吸引并进入到广播行业就是因为故事的魅力。我在澳大利亚悉尼的一个电台工作,在这个行业已经有20多年的从业经验了。一讲到广播,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就是具有非常强大的讲故事的魅力。  1938年,广播刚刚进入人们视野时,我们将一部虚构的小说在节目中播出,人们听到后觉得这像是新闻播报一样,像真实的一样。当时听众甚至觉得很恐慌,他们觉得我们的星球将会被火星人接管,这其实就已经展示了广播的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