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关键。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如何坚持并落实人民主体观,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新的世情党情国情,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中蕴含的人民主体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人民主体观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更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是在继承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中国历届领导集体的人民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利民富民和修身治吏等民本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实践活动的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实践活动的经验及习近平自身的成长工作经历,为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包括人民是历史主体、人民是实践主体、人民是权力主体、人民是利益主体和人民是价值主体五个层面。具体来说,人民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中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人民又是实现伟大梦想的依靠力量,只有每个人不懈努力,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民作为实践主体,通过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为我国发展提供前进动力,通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建立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通过建言献策和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人民作为权力主体,国家性质规定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人,监督国家机关权力的行使;人民作为利益主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作为价值主体,人民是治国理政实践活动的价值评判主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是价值评判的标准。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人民主体观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务实性的特征,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从理论上来说,坚持习近平人民主体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民主体思想,进一步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导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从实践层面上说,坚持习近平人民主体观,有利于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构建以人民为主体的治国理政新模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