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伴有轻中度慢性牙周炎的错患者使用隐形和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前后上下前牙区牙根长度、不同位点牙槽骨高度及牙根周围牙槽骨面积进行测量,分析两种矫治器在成人牙周病正畸中对牙根影响及牙槽骨改建的差异,探讨不同矫治器正畸的临床效果,为成人牙周炎患者正畸矫治风险评估和临床方案设计提供更全面的依据和指导。[方法]抽取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2016年-2019年2月伴有轻中度慢性牙周炎矫治完成的成人患者20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20~40岁,根据不同矫治器分为隐形组(A组)和固定组(B组)各10例;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T1)后(T2)CBCT资料,采用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分析治疗前后上下前牙区牙根长度、不同位点牙槽骨高度及牙根周围牙槽骨面积变化。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①隐形组平均年龄为29.86±4.01岁,固定组平均年龄为30.16±4.11岁,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形组平均疗程为23.60±3.81月,固定组平均疗程为25.60±4.97月,两组疗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伴有轻中度慢性牙周炎的错患者,隐形组牙根长度减少0.14±0.14mm,固定组减少0.72±0.35mm,正畸治疗后牙根减小长度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固定组显著高于隐形组(P<0.01);③隐形组唇侧高度测量值减少0.49±0.49mm,舌侧减少0.63±0.24mm,远中侧减少0.08±0.19mm,4个不同位点高度均值减少0.12±0.16mm,正畸治疗后减小高度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近中侧增加0.07±0.22mm,正畸治疗后增加高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组唇侧高度测量值减少0.27±0.53mm,舌侧增加0.21±0.45mm,近中侧增加0.34±0.44mm,4个不同位点高度均值增加0.18±0.23mm,正畸治疗后改变高度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远中侧高度测量值减少0.02±0.22mm,正畸治疗后减小高度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除近远中侧高度测量值外,隐形组高度测量值低于固定组(P<0.05)④隐形组唇侧牙槽骨面积增加0.42±2.82 mm2,舌侧牙槽骨面积减少0.32±4.38 mm2,面积总和增加0.19±4.24 mm2,正畸治疗后面积改变量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组唇侧牙槽骨面积减少0.78±3.54 mm2,舌侧牙槽骨面积减少2.54±6.6 mm2,面积总和减少3.96±6.46 mm2,正畸治疗后面积减少量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固定组面积减少量大于隐形组(P<0.05)。[结论]1.采用隐形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后,牙根长度均有减少,固定矫治器组牙根吸收较隐形组严重;2.伴有轻中度慢性牙周炎的成人错患者,正畸治疗后不同位点牙槽骨高度改变有差异,隐形组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增加优于固定组;3.采用隐形矫治器正畸治疗牙槽骨唇舌侧面积及面积总和无变化,采用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后唇侧舌侧面积均有减少,固定组牙槽骨面积减少较隐形组严重;4.伴有轻中度慢性牙周炎的成人正畸治疗,隐形矫治相对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