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从上海的大文化语境来考察三十年代海派小说叙事上的特征。海派文学的独特风格的形成,既是上海都市文化产物,也是自“五四”以来一脉相承的科学意识的渗透的结果。这两点,一方面规定了海派叙事的“物态化”特征,一方面也规约了由“物态化”特征所形成的观察姿态、话语方式和时空形式等更加具体的叙事层面。本文将以三十年代海派文学的“物态化”特征为基点贯穿全文进行论述,从物质构型和精神渗透两个层面来分析文本物态化特征的构成,从而进一步分析物态化叙事特征所造成的叙事效果。从物质构型方面来说,想象性都市景观的呈现为作家提供了对人物、情节进行创造的依据,如讲究直线、角度的现代建筑直接影响到作家的审美风尚的转变和新的情爱观念的建构,进一步说,在“街道”这一都市空间的漫游直接影响到了海派叙事的内容和模式,甚至于出现了作品的橱窗化品质;从精神渗透方面而言,主要影响来自对科学主义、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内化,注重理性的科学主义和非理性的现代主义相互交融,使得文本在观察姿态、话语方式和小说的时空形态三个方面都显现出带有“现代性”和独具“中国性”的新的特征。而当“物态化”成为一种必然的存在姿态时,它必然伴随着在机械工业时代物质对人的异化这一命题的思考,并且涉及到三十年代海派作家的审美现代性。可以说,物态化在文本中的呈现,既造成了不同于以往的阅读经验,又使叙事形态得到多元扩展,丰富了小说的维度和内涵。因此,基于对“物态化”特征为线索的解读方式,对三十年代海派小说作叙事意义上的研究,探究这类叙事如何相应地建立自己的意义/符号系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现代中国的叙述与建构等,应是一个独具涵括力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