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也是历代官修正史纂修时间最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部史书。当时学者就以其体例严整,叙事简括,对其评价颇高;亦有人认为其议论公允,考稽详核,超越前代诸史。而本纪作为《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纂过程不仅具有《明史》编纂的一系列特征,又由于本纪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更能凸显《明史》编纂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明史》本纪囊括了明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边防、民族、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依时记事,专记帝王一人,书一朝之大事,列一代之诸帝,内容攸关政权的合法性与朝代正朔,是正史中最具政治内涵的部分。而清以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入主华夏,与中原既有民族差异,又有文化隔阂,其执政中国的合法性广受质疑。因此,清朝对《明史》编纂十分重视,而对本纪部分的书写尤为关注。据现存史稿的形态来看,《明史》本纪编纂前后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博学鸿儒分纂本纪拟稿时期,其中《潜庵先生拟明史稿》中的《太祖本纪》即为此时期现存的重要成果。第二阶段为万斯同受聘于徐氏兄弟,参与并主要负责审定史稿时期,416卷本《明史》本纪基本上就是这一时期的编纂成果。第三阶段当为313卷本《明史纪传》的本纪修纂时期。第四阶段为王鸿绪《明史稿》本纪修纂时期。康熙后期,《明史》纂修几近停滞,王鸿绪以一人之力,继续推动《明史》纂修,其《明史稿》本纪即是《明史》本纪编纂的第四阶段成果。第五阶段为张廷玉等纂修殿本《明史》本纪时期。’雍正初,清朝又召集史官纂修《明史》,至乾隆四年,殿本《明史》刊印,《明史》本纪修纂基本完成。第六阶段为英廉等补纂《明史本纪》时期。乾隆四十二年,清朝出于加强思想教化的政治需要,将殿本《明史》的本纪部分单独抽离,重新编纂,最后形成补纂本二十四卷《明史本纪》。此即《明史》本纪编纂之大概。本文以本纪为视角,通过对不同纂修阶段稿本的对比,从而揭示殿本《明史》编纂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及其对《明史》编纂的内容、进度、思想的影响,从而考察《明史》不同编纂阶段稿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前后承袭的真实状况,总结《明史》编纂的经验及教训,使人们对《明史》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