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家多次出台“减负”政策,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很重,“减负”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再次表明了国家对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视程度和决心。此次印发的关于减负的三十条措施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帮助他们在学业成绩和学习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减轻过重的负担。因此,有必要开展关于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以此来促进其课业负担的减轻。该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学习习惯的内容按照学习过程划分为课前学习习惯、课堂学习习惯、课后学习习惯和考试习惯四部分,并以此为维度进行调查问卷的编制,展开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除此之外,该研究对学生的任课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最终发现小学高年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前预习的独立性不强;二是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不高;三是课后做作业的态度不端正、纠错和复习意识不足;四是考试检查和反思行动匮乏。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首先,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对学习习惯的认识;其次,学校对于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的学习习惯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相关的制度建立以及环境的创设;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和训练;再其次,家长对于学习习惯的认识和培养意识淡薄,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观念不一致;最后,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行动上不一致,缺乏连贯性。鉴于以上原因,在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减轻其课业负担的进程中,学生自身、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要做出积极的改变,共同面对。第一,学生要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其在减负中的主体作用;第二,学校要完善相关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制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促进减负与提效并行;第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训练强化,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第四,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家庭成员相互配合,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要加强家校合作,学校、教师和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课业负担的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