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别嘌醇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尿酸生成降低血尿酸浓度,长期以来作为治疗高尿酸血症及慢性痛风的首选药物。近些年多项研究表明别嘌醇还具有抗氧化应激及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对全身多系统器官具有保护作用。但别嘌醇引起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报道越来越多,研究证实HLA-B*5801基因与其相关,这让很多临床医生对该药的使用产生顾虑,而更倾向于使用新药非布司他。但别嘌醇价格低廉,降尿酸效果好,是肾功能不全或排尿酸治疗无效患者的最佳选择,具有不可替代性。临床中是否应减少别嘌醇的使用有待商榷。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别嘌醇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别嘌醇过敏与HLA-B*5801的关系以及别嘌醇与非布司他在中国的药物经济学对比,综合评价别嘌醇降尿酸的治疗效益,探讨别嘌醇在临床中应用的价值。方法:1.筛选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门诊就诊、医嘱中至少开过2次别嘌醇且在医院建档过大病历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对其门诊和住院病历进行回顾,采集资料信息,分析别嘌醇降尿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亚组分析、单因素以及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别嘌醇有效性的因素。2. 以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痛风门诊和住院的痛风患者为对象设置痛风组,以北京协和医院职工体检人群为基础设置正常对照组。采用DNA提取、荧光PCR的方法进行HLA-B*5801基因检测,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人群中HLA-B*5801的阳性率及与别嘌醇所致皮肤不良反应的关系。3. 以北京协和医院主持完成的“非布司他片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多中心、随机、双盲三模拟、平行对照28周临床试验”的临床研究数据为基础,构建决策树模型,对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在中国的成本效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1.100例CKD患者服用别嘌醇后第2个月起血尿酸较基线值显著下降(P=0.000),之后长期维持在400μmol/L左右。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基线尿酸水平的P值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的p=0.017,基线尿酸值β=0.817。对年龄和基线尿酸水平分层进行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年龄<50岁组的尿酸达标率显著低于50-69岁(P=0.017)、≥70岁(P=0.023)两组,UA<500μmol/L组的尿酸达标率显著高于500-599μmol/L (P=0.000)、 ≥600μmol/L (P=0.007)两组。2.CKD患者服用别嘌醇后第2、4、6、12、24、36、48、60个月的eGFR值较基线eGFR值无显著变化(P>0.05),别嘌醇剂量、CKD分期对eGFR的变化无显著影响。3.100例CKD患者中出现白细胞减低6例,肝功能受损8例,皮疹1例。4. HLA-B*5801阳性率在正常人群、别嘌醇耐受者、别嘌醇过敏者中分别为14.3%、13.9%、0%。5.在中国,别嘌醇300mg/日序贯非布司他40mg或80mg/日疗法的成本为8745元,效果为1.64;非布司他40mg序贯80mg/日疗法的成本为20590元,效果为1.62。结论:1.本组CKD患者服用别嘌醇降尿酸效果好,其中年龄对尿酸达标率是有利因素,起始尿酸值是不利因素,而别嘌醇剂量和CKD分期对尿酸达标率未发现明显影响。2.CKD患者长期服用别嘌醇对肾功能无显著损害,未观察到别嘌醇剂量和CKD分期对别嘌醇治疗达标的影响。3.别嘌醇在本组CKD患者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4.正常人群和痛风人群中HLA-B*5801基因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5. 未证实HLA-B*5801基因阳性与别嘌醇所致皮肤不良反应相关。6.首选别嘌醇300mg/日降尿酸治疗,无法达标时改为非布司他40mg或80mg治疗的方案可获得最佳成本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