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选用成年Ⅲ系小型猪模拟临床制作Ⅲ度烧伤模型,从整体、组织、细胞和蛋白分子等不同水平上,深入研究和观察Ⅲ度(全层皮肤)烧伤后创面修复,尤其是坏死皮肤与有生机皮下组织“交界处”血管化、肉芽组织化过程的基本规律及特点,探讨其与手术植皮时机、移植床处理方式的关系。方法分别在两头Ⅲ系小型猪背每侧设计上、下两排计8个5cm×5cm区域,2头猪计32个区域,随机分为烧伤组(n=24)和对照组(n=8)。烧伤组模拟临床制作Ⅲ度烧伤模型,伤后两组各区域均外涂磺胺嘧啶银糊剂,1次/d,直到伤后第30d。两组于伤后24、48、72h和5、7、10、14、21、30d行肉眼,HE染色,血管内皮细胞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胶原纤维V.G染色检查,同时于伤后7、14、21、30d行成纤维细胞透射电镜检测,动态观察Ⅲ度烧伤创面及“交界处”病理组织学、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及微血管、bFGF蛋白表达、新生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变化。选择24例Ⅲ度创面或肉芽创面的烧伤病人并设计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或肉芽组织削除、断层皮下组织创面自体皮移植术,移植皮肤包括自体小皮片、大张皮和微粒皮。全程观察创面愈合情况,部分病例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移植皮肤成活情况,创面收缩或挛缩情况,局部改容程度、软硬度和移动度的变化等。结果烧伤后24-48h,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生衍生自“交界处”组织常驻细胞。7d时,创面干燥、缩小,“交界处”肉芽组织初步形成,血运改善,新生胶原纤维出现,成纤维细胞呈蛋白合成旺盛和功能活跃象。伤后10-14d,“交界处”组织发生广泛血管化,呈现肉芽组织纤维化与增生扩展相间的表现,血运明显改善。21d以后,焦痂分离,肉芽外露并演变为从浅到深逐渐成熟、老化的结缔组织,可见肌成纤维细胞;30d时创面收缩约14%,浅层肉芽组织明显水肿。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和内源性bFGF的表达贯穿于血管化、肉芽组织化的全过程,高峰期分别为伤后72h-7d和5-7d。临床病例植皮除2例点状坏死外,全部成活,1年后随访愈合创面,外形饱满,收缩轻,移动度及软硬度好。结论Ⅲ度烧伤后7-10d以后,尽管坏死皮肤组织全部或部分存留于创面,“交界处”组织已发生血管化、肉芽组织化并按自身规律发展。应根据全身及局部情况,尽早行坏死组织、肉芽及其基底纤维板削除,断层皮下组织创面自体皮移植术,使移植床位于已获血运改善的皮下组织浅层平面上,具有植皮成活率高、愈合质量好的确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