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 and Faccoli,横坑切梢小蠹T.minor Hartig和短毛切梢小蠹T.brevipilosus Egger均为我国西南地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的重要害虫。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由于上述三种小蠹的严重危害,造成大面积云南松枯死。为了开发三种小蠹的引诱剂,更好地对这三种切梢小蠹进行监测和防治,我们对其信息化学物质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感受信息化学物质的主要器官---触角及其感器;通过饵木堆诱虫试验和木段接虫试验,比较了饵木与信息化学物质配方在诱虫效果、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异;通过GC/GC-MS分析和室内外生物测定验证了三种切梢小蠹信息化学物质。另外,在采集虫源时,补充了小蠹的蛀梢蛀干习性,并找到一种快速、简易区分雌雄小蠹的新方法。结果如下:(1)在虫源采集过程中发现了①少量母坑道中有2雄1雌,2雌1雄和2雌2雄的情况;②位于孔道前面的小蠹并不一定是雌虫,位于后面的小蠹也未必是雄虫;③早期与晚期转干的云南切梢小蠹在总体上以不同高度均匀侵入树干;但早期转干的横坑切梢小蠹明显地先侵入树干中部,而后期的则攻击树干下部。在观察了大量小蠹雌雄虫后,发现了一种区分三种雌雄小蠹的简易方法,雌虫的腹部背板最后一节宽大,半圆形,而雄虫的窄小,两侧近似平行。(2)扫描电子显镜微镜(SEM)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三种切梢小蠹具有8种共同感器,分别为两种毛形感器,两种剌形感器,锥形感器、具突锥形感器、栓锥感器和鬓氏毛各一种。毛形感器1和2分布于锤状部上,分别有顶孔和壁孔及5和8条树突;刺形感器1和2,无壁孔、无树突。锥形感器的数量和壁孔密度最多,有10-14条树突;作为一种新型感器的具突锥形感器的有顶孔,其淋巴腔中只发现1条树突;栓锥形受器有壁孔和5条树突。另外在云南切梢小蠹动雌虫触角上发现3个叉形感器。尽管三种切梢小蠹具有相似的触角和感器,但横坑切梢小蠹触角锤状部第三和第四亚节的感器数量明显少于其它两种小蠹。与横坑切梢小蠹相比,云南切梢小蠹触角的毛形感器2,刺形感器2和锥形感器明显较多,而且其毛形感器1和锥形感器在尺寸上也明显较大。(3)饵木堆诱虫试验结果表明,严重受害饵木堆的诱虫量明显多于健康和轻度受害饵木。引诱高峰出现在第15天左右。严重受害饵木堆中s-(-)-α-蒎烯,(1s)-(-)-β-蒎烯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对照。(4)以母坑道小于2cm的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为虫源的接虫试验中,接虫木段诱虫数量均明显多于对照;接一对云南切梢小蠹雌雄虫的木段引诱横坑切梢小蠹也明显多于对照。以蛀梢云南切梢小蠹为虫源的试验中,接虫木段引诱的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显著多于对照。对接虫木段和不接虫木段的挥发物分析显示,s-(-)-α-蒎烯、月桂烯和(-)-柠檬烯的含量在测试横坑切梢小蠹对不同处理的反应中有明显差异。s-(-)-α-蒎烯,1R-(+)-a-蒎烯,(+)-莰烯,(+)-3-蒈烯和1s)-(-)-β-蒎烯的含量在测试云南切梢小蠹对不同处理的反应中差异显著。(5)s-(-)-α-蒎烯,1R-(+)-a-蒎烯,月桂烯,(1s)-(-)-β-蒎烯,(s)-顺式-马鞭草烯醇,(-)-反式-马鞭草烯醇,L-(-)-马鞭草烯酮和(-)-桃金娘烯醇的含量在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不同阶段后肠中存在显著差异。(6)触角电位测定显示,三种小蠹对(s)-顺式-马鞭草烯醇,(-)-反式-马鞭草烯醇,(-)-桃金娘烯醇和s-(-)-α-蒎烯均有有明显的电生理反应。(7)2010年12月玉溪和曲靖两试验地结发现,配方D对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的引诱效果显著强于国外横坑切梢小蠹专用配方;2011年12月,在玉溪试验中新配配方对横坑切梢小蠹的引诱效果显著强于配方D;在2012年1月曲靖试验中,同样发现新配方对三种切梢小蠹的引诱效果强于配方D。上述分析说明,化合物1,11,12和13为共同的活性成分,但化合物8对短毛切梢小蠹雄虫有较明显的活性。就颜色而言,黑色诱捕器诱虫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