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刺头部情感区、胃区结合常规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腙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为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按照慢性浅表性胃炎防治指南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选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期门、太冲;治疗组选用针刺头部情感区、胃区结合常规针刺疗法,常规针刺选穴同对照组。观察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症状临床治疗前、治疗2周、4周改善情况;观察抑郁自评量表(SDS)治疗前后评定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入组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抑郁自评量表对比(SDS):治疗前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SDS评分比较两组评分比较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SDS评分比较,两组评分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4周后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症状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症状总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八个症状评分对比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周后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症状评分在胃脘胀痛或胀满、泛酸、善太息、情志抑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八个症状评分对比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症状评分在胃脘胀痛或胀满、胸胁疼痛、泛酸、善太息、情志抑郁、暖气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症状总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总积分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症状总积分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下降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头部情感区、胃区结合常规针刺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对于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均具有临床疗效,但前者在治疗胃脘胀满或胀痛、胸胁疼痛,泛酸、善太息、情志抑郁、暖气症状方面优于后者,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