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eiro)Sprenger)是我国的濒危树种,其木材可加工成药材以及可作为香水工业的原料,而黄野螟是土沉香的重要害虫,常常将土沉香叶片吃光,严重影响土沉香的健康生长。为有效控制黄野螟的危害,寻找出降低黄野螟对土沉香为害的方法,在土沉香林进行黄野螟发生危害规律的野外调查研究。调查过程中发现,野外土沉香的叶片形态特征存在着显著差异,在黄野螟大发生时,不同形态特征叶片的土沉香受黄野螟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不同。为查清叶片形态特征与受害程度是否存在相关性,在2个不同地点的土沉香林内选取了具有不同叶片特征的土沉香24株,在实验室内测量24株土沉香叶片的叶长、叶宽、叶厚、叶片鲜重、叶片干重。并通过观察黄野螟2-3龄幼虫对24株不同形态特征叶片的土沉香植株取食选择性差异,筛选出两株黄野螟幼虫最不喜食的土沉香植株。在野外大量种植黄野螟所不喜食的土沉香植株类型,有可能会降低黄野螟对土沉香的危害。野外和实验室实验观察发现,大多数黄野螟幼虫集合在一起取食,并且喜欢聚集在一起啃食同一形态特征的土沉香叶片。在21组双向选择实验中,黄野螟幼虫选择寄主时,通常表现出集体选择行为。双向选择实验表明黄野螟幼虫对土沉香叶片取食具有群体选择性,充分解释了在野外土沉香林中有些土沉香植株叶片被吃光,而有些土沉香植株叶片却完全没有受害。为了解土壤条件对黄野螟幼虫化蛹行为影响,对黄野螟幼虫在不同土壤基质和湿度情况下的化蛹规律进行研究。化蛹基质选用细砂、砂质壤土A、砂质壤土B、粉砂壤土四种不同基质。四种基质土壤成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四种基质所含砂子、泥土、粘土、有机物质的比例含量各不相同,PH值也存在着差异。其中细砂中含沙量最高,PH也最高;砂质壤土A和砂质壤土B两种基质的物质组成成分和PH相差不大,砂质壤土B中有机物质含量最高;粉质壤土中泥土含量最高。把化蛹基质优化实验设计为同种基质不同饱和湿度选择性实验,每种基质设置0%、20%、40%、60%、80%和100%6种湿度让黄野螟末龄幼虫选择所喜爱的湿度基质钻入化蛹。结果表明:在四种化蛹基质中,0%、80%和100%湿度的基质中黄野螟幼虫数量和化蛹个数较少,100%饱和湿度基质中有的没有蛹,20%—60%湿度基质中化蛹数量最多,黄野螟幼虫多数选择中间湿度钻入和化蛹;在细砂、砂质壤土A、砂质壤土B三种基质中,黄野螟钻入和化蛹多集中在20%—40%的饱和基质中,而在粉质壤土中,黄野螟幼虫多数集中在40%—60%饱和湿度中钻入和化蛹。在细砂中,每种饱和湿度中都可发现黄野螟的蛹;在80%和100%饱和湿度的砂质壤土A、砂质壤土B中,没有发现黄野螟幼虫和蛹;在100%饱和湿度粉质壤土中,也没有发现黄野螟幼虫和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