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大肠癌是目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全球的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三位。在我国,尤其是近20年,随着工业化道路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恶化等,大肠癌的发病率正呈现一种逐年增高的趋势,严重者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发病年龄正趋向于年轻化,年龄越小,恶性程度较高。相关的统计学文献已经报道:年龄在30岁以下的大肠癌患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1]。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肿瘤的发生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对于肿瘤的治疗,目前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手术治疗,还有近来比较热门的生物治疗,确实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法甚至是多种治疗方法联合治疗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达不到根治的目的。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和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比较重要的,但是临床上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往往患者出现症状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从而这就为临床工作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治疗效果不理想,对于患者本身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从基因学的角度去探讨恶性肿瘤的发病基础,成了目前科研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于恶性肿瘤,当然也包括大肠癌,浸润和转移往往是影响预后和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临床上,经常发现在早期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往往就已经出现了微淋巴的转移,较困难被常规的病理形态学和临床检查所发现,由此研究与大肠癌的相关基因及其表达程度对于了解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都有很大的帮助。1国内外的研究发现claudin-1蛋白是构成细胞间粘附的重要结构蛋白,由Furuse于1998年发现,Swisshelm于1999年首先克隆出人类claudin-1基因,定位3q28/3q21。目前,自然界中发现了26种claudin蛋白。作为最早被发现的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参与了大肠癌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形成。人类的VEGF-C定位于4q34,全长1997kb。2两者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对大肠癌的研究中,两者都呈高表达,关于两者的有关文献报道:claudin-1的作用是形成细胞间粘附,而VEGF-C可以降低细胞间的粘附,因此研究两者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对于了解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以及判断预后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方法:对45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距癌组织5cm)、20例正常的大肠组织(外伤、良性病变需手术切除的大肠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SP法检测Claudin-1、VEGF-C基因的表达情况,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Dukes分期综合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做数据分析,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统计方法对Claudin-1、VEGF-C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癌组织中Claudin-1表达的阳性率为60%,癌旁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是33.3%,正常的大肠粘膜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是10%,癌组织中的Claudin-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的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且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的大肠粘膜组织(P<0.05)。2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阳性率为64.4%,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是26.7%,正常的大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是10%,癌组织中的VEGF-C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的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且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的大肠粘膜组织(P<0.05)。结论:Claudin-1与VEGF-C在大肠癌同为癌基因,而且两者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协同作用,因此,联合检测Claudin-1与VEGF-C对于大肠癌的诊断、治疗、及其判断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