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9年颁布的《幼稚园暂行课程标准》,翻开了台湾幼儿园课程标准的新篇章,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从此有章可循。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前教育的蓬勃发展,该课程标准先后经历了六次修订:1932年第一次修订、1936年第二次修订、1953年第三次修订、1975年第四次修订、1987年第五次修订和2012年第六次修订。2012年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台湾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一直沿用1987年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到了2012年,台湾“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取代了1987年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成为新时期台湾幼儿园设计与规划课程与教学的重要依据。本论文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梳理了台湾历次幼儿园课程标准的发展脉络,全面分析和讨论了《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的出台背景和制定过程、主要内容、特色以及对大陆幼儿园课程标准的启示。《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是台湾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四种因素催生的产物。近年来,台湾坚守民主化与多元化的政治导向;面临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人口结构变化促成幼儿园课程变革;原有的幼教政策局限呼吁《新课纲》的出台。因此,台湾颁布了《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以反映新的时代特征。当然,《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的出台不是一蹴而就的,先后经历了实证研究阶段、实验阶段、形成和推广阶段,并且各个阶段的任务和侧重点不同。《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全面描绘了台湾幼儿园的发展图景,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秉承“仁”的教育宗旨,规定明确的保教意义和范围,追求全人发展的教育目标,坚守互动发展的基本理念,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原则。此外,重点规划了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领域,即身体动作与健康、认知、语文、社会、情绪和美感六大领域,并且每个领域都围绕领域目标、领域内涵和实施原则展开论述。通过对比1987年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笔者归纳出《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的特色包括:重视社会文化的文化取向,关注学习能力的目标取向,突出情绪体验的情意取向以及塑造反思型教师的反思取向。最后,笔者将台湾地区的《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暂行大纲》与大陆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比较,并对大陆的幼儿园课程标准提出如下启示,即课程设计多方资源与学习内容整合,课程内容社会文化与学习能力并重,课程实施重视支持系统与实验推广并进,课程评价全程性与反思性有机结合。